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9 12:56: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形式逻辑 总学时: 36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 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逻辑规则、思维规律、逻辑方法并探讨它们在实践中怎样运用的哲学类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形式逻辑中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逻辑论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研究形式逻辑,明确学习形式逻辑的作用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形式逻辑 为什么要研究形式逻辑

第二节 形式逻辑存在于你的工作和生活中 形式逻辑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 学形式逻辑有什么用 学形式逻辑的作用与方法

第二章 概念的实质、分类及相互关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概念的实质、分类及相互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概念及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明确概念的种类并能加以严格区分;掌握概念间的五种关系及注意事项、运用要求;明确运用概念的逻辑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念概述

一、概念的定义和作用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反变关系 三、概念和语词的关系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概念的种类

二、概念分类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一、概念间的同一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 二、概念间的包含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 三、概念间的交叉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 四、概念间的矛盾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 五、概念间的反对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 六、概念间的逻辑并列关系的含义、注意事项、常犯错误 第四节 运用概念的逻辑要求 一、明确概念的逻辑要求 二、运用概念常犯的逻辑错误

第三章 明确概念的几种方法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明确概念的几种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并能依据定义或划分的规则分析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

一、定义的构成、作用、类似定义的方法 二、定义的方法特别是属加种差定义法 三、定义的规则 第二节 划分

一、划分的定义、作用、与划分有关的方法 二、划分的规则

三、违反划分规则的逻辑错误 第三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限制、概括的定义、作用 二、限制、概括的规则

三、违反限制和概括规则的逻辑错误

第四章 简单判断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简单判断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判断及判断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掌握判断和语句的关系及判断的种类;掌握什么是性质判断,了解性质判断的种类;掌握同一素材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掌握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了解什么是关系判断,区分关系性质的实践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判断概述 一、判断及其特征 二、判断与语句关系 三、判断的种类 第二节 性质判断

一、性质判断及其结构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形式 三、自然语言中性质判断的规范化 四、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问题 五、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及其推理 六、怎样准确地使用性质判断

第三节 关系判断 一、什么是关系判断 二、关系性质的分类

三、区分关系性质的实践意义

第五章 复合判断和模态判断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