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5 19:31: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和1分子硫酸生成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PAPS),这个活性硫在半乳糖苷脂硫酸基转移酶催化下,转移至半乳糖脑苷脂上,可形成脑硫脂。 14、联合脱氨基作用
答案:是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的脱氨基作用方式,是生物体的主要脱氨方式。有两种联合脱氨基作用:一是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主的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相偶联,存在于肝、肾和脑中;二是以嘌呤核苷酸循环为主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是转氨基作用与嘌呤核苷酸循环相偶联,在骨骼肌、心肌以这种联合脱氨基作用为主。 15、别嘌呤醇
答案:在结构上类似于次黄嘌呤的化合物(嘌呤环上第7位是C,第8位是N),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很强抑制作用,常用来治疗痛风。 1、糖脂
答案:是指糖通过其半缩醛羟基以糖苷键与脂质连接的化合物,可分为鞘糖脂、甘油糖脂以及由类固醇衍生的糖脂。 2、凝集素
答案:又称为植物凝集素或外源凝集素,为一类非抗体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它能与糖类专一地非共价结合,并具有凝集细胞和沉淀聚糖及复合糖的作用,广泛地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3、脂质体
答案:两亲分子如磷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的封闭囊泡,统称为脂质体。 4、必需激活剂
答案:对酶促反应是不可缺少的,使酶从无活性变为有活性的物质。必需激活剂常常是金属离子,例如Mg2?对已糖激酶的激活。 5、Western印迹
答案:一种特异蛋白质检测技术。将混合蛋白质样品先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与抗体进行免疫反应(抗体上标有酶联复合物),能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蛋白质即可显现在硝酸纤维素膜上。 6、底物限制性反应
答案:生化途径的流通取决于催化每个反应的酶的活性,一条途径中的某些步骤在细胞内必须处于平衡;酶的活性需要很高以保证底物迅速与产物平衡。通过这一步的反应称为底物限制性反应,其反应速度由瞬间的底物浓度决定。 7、三羧酸循环
答案:在线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酸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由于该循环的第一个产物是
第 13 页 (共 26 页)
柠檬酸,故称柠檬酸循环;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含3个羧基的中间产物(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因此又叫三羧酸循环,简称为TCA循环;又由于提出该循环的主要贡献者是英国生化学家Krebs,所以又称Krebs循环,该循环可分为8大步反应。TCA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8、ACAT
答案:即脂酰Co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分布于细胞内质网,能将脂酰CoA上的脂酰基转移至游离胆固醇的第3位上,使胆固醇酯化,并储存在胞质中。 9、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
答案:在相应酶作用下,机体利用体内核酸降解产物如碱基、核苷等合成核苷酸,称为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该途径是一个再循环途径。 10、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
答案:利用氨基酸、磷酸核糖、氨、CO2等无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不经过碱基、核苷的中间阶段直接合成核苷酸的过程称为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11、端粒
答案:存在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化的核酸结构,由3?端串联重复的、富含G的短序列以及和其互补的5?端序列所组成。 12、拓扑异构酶
答案:催化DNA拓扑异构体相互转变的酶的总称。这类酶催化DNA链断开和结合的偶联反应,可以将正超螺旋或负超螺旋引入双链DNA。 13、SD序列
答案:在原核生物的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AUG上游约10个核苷酸处有一段富含嘌呤的序列,称SD序列,它能与16 S rRNA的3?末端的富含嘧啶的序列互补结合。 14、半保留复制
答案:复制时DNA的两条链分开,、以每条链作模板,按碱基互补方式合成新的互补链,以组成新DNA分子。这样新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