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0:10: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昆明三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试卷
考试用时: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答案一律答在答题卡上,否则视为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中国考古界对安徽阜阳地区双古堆墓葬进行发掘清理后,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漆器、铜器上“汝阴候”铭文和“十一年”纪年,对照《史记》、《汉书》,确定双古堆为西汉第二代汝阴候夏侯灶及其妻子的墓。这表明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B.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多方面印证 C.历史记载比考古资料更具可信度 D.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的记录一致
2.《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3.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礼乐文明崩坏 B.井田制度瓦解 C.分封制度崩溃 D.铁器牛耕使用
4.周公要求统治者要“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
5.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6.古代中国的许多宗族有严格的家规、家教和家训,如唐代《柳氏家法》劝诫族人:“夫门第高者,
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泽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人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上述家训和家法 A.成为世家大族维持社会名望的根源 B.严重束缚了宗族成员的思想 C.利于培养子弟自强自重的精神品质 D.高度重视宗族内的伦理规范
7.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
地区 市镇 钱清 曹娥 三界 1544贯 蛟井 1743贯 枫桥 3090贯 渔浦 2673贯 新林 1139贯 年均商税额 1945贯 6285贯 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8.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
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9.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10.乾隆《嘉定县志》称:“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植棉以始之,成布以终之。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嘉定经济与“普天所同”经济的根本区别是
A.男女分工不同 B.种植作物不同 C.经济形态不同 D.经济规模不同
11、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12.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
2
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13.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A.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 B.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D.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
14. 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15.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该主张 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 C.认为人口过度增长阻碍经济发展 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16.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
17.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战功显赫,曾担任首席执政官时以“公正者”著称。公元前483年经公民
3
大会投票遭放逐。而且他真的就此服从判决,离开雅典,没想过发动政变。从阿里斯泰德的行为说明其
A.不想玷污自己高尚名节 B.不满雅典城邦公共权力 C.维护雅典城邦法律尊严 D.远离政治淡薄名利表现
18.艺术赞助是推动十四至十六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英国艺术家贡布里希1960年对美第奇家族早期赞助的艺术作品研究表明,直至15世纪,艺术作品仍是捐赠人的作品。尽管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地位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赞助人仍然控制着题材和媒介。由此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
A. 艺术作品深刻表达人文主义精神 B. 艺术家是典型人文主义者代表 C. 艺术作品反映了纯粹的艺术创作 D. 艺术家本身并不一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19.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写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该材料 A.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
B.体现了全球化思想
C.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D.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21..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22.《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
4
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A.工业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B.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23.据统计,20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最富裕的5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5%,最穷困的5个国家增加了206%,世界人口增加了15亿,而绝对贫困总数减少了2亿。这说明全球化 A.加剧了全球的利益失衡 B.实质上是资本的全球扩张 C.有利于第三世界摆脱贫困 D.推动了世界整体性进步
24.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A.东西欧国家间经济政治联系加强 B.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与缓和 C.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D.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导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然而,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他们对于新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致使以西学为主的新文化俨然有取旧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引起一些传统学者的极度关切。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
——中国香港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评述“传统学者”在新文化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