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6:47: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2、掌握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基本结论。 3、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 4、了解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受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记性启发和影响。

2、“条件反射”主要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重复性的反射作用使动物的某种习惯得到强化,并逐步固定下来。

3、儿童学习语言也是通过对周围条件作出正确反应后逐渐形成的说话习惯,也是一个不间断的“刺激--反应”过程。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A.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B.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C.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D.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5、听说法

6、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二、心灵主义学习理论

1、儿童语言习得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积极的创造过程。

2、正常儿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能掌握抽象复杂的语言,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 3、语言买得机制:

A.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十二岁,语言习得机制发生作用,因此所有正常人都能学会自己的母语。

B.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C.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4、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

1、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尽管早期儿童的母语千差万别,语言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儿童早期习得阶段的语言都表现出较强的普遍性。 2、Brown的研究(纵向) 3、横向研究结果相似。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范围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二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不同,语言项目有的会先习得,有的会后习得。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及其基本结论

一、语素习得研究

1、西班牙儿童按照自然顺序买得8个英语语素。

2、语素习得的自然顺序不受母语影响,母语干扰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3、成人习得语素的准确度顺序与儿童习得的语素顺序相似,年龄差异没有影响习得顺序。

4、写作材料中得到的语素顺序与口头表达中发现的语素顺序很相似。

5、学习者每次学会的语素往往不止一个,在同一个时间段,学习者可能同时学会了好几个语素

6、母语和个体差异会导致语素买得顺序产生一定的波动性。 7、不足:

A.这种研究都集中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上,它无法推广到汉语等其他语言上。 B.这类研究孤立地看待语素,忽视了语法的特性;语法是一套结构性体制,其中的每一个成分都与其他成分有着某种联系。

二、句法结构习得研究 (一)英语否定句习得 (二)英语疑问句习得 (三)英语关系小句习得 结论:

1、学习者在获得某个或某些语言项目时,会使用一系列的过渡形式和结构。通过这些过渡形式和结构,学习者逐渐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 2、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同阶段之间存在重叠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也要重新组合先前已经掌握的语言规则,并逐步学习新规则。 3、学习者的母语、个体差异等因素,也会导致习得过程产生一定的波动性。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 (一)特定语法项目发展过程研究 (二)汉语句法习得顺序研究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 一、母语迁移

语言迁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世纪50至60年代

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学习难度。

2、60年代末到70年代

A.偏误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能完全归咎于母语的干扰。 B.母语迁移在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中所占的比例不在。 C.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一定就产生学习困难。 3、70年代末80年代

A、迁移不再指母语对目标语的机械迁移,而被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B、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确实存在着,它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

二、“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

1、假设:学习者习得英语语素的正确率顺序,反映了学习者的习得顺序。 2、批评一:研究方法缺乏理论根据;语言发展模式不同于语素习得顺序。 3、批评二:语素习得顺序的调查手段不太可以可靠。

三、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差别:

1、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而只有一小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成功地获得目的语。

2、学习者的母语知识肯定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些正面或负面影响。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机制有别于母语习得者。 4、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不同。

5、有些研究者认为,母语习得依赖学习者大脑中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而第二语言习得无法或只能部分借助语言习得机制。 6、两者在学习动力和情感状态方面存在差异。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适应模式提出的背景。 2、掌握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3、理解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哪些因素构成。 4、掌握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了解社会文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文化适应模式

一、文化适应模式的提出 Alberto习得缓慢的原因: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1、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趾,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

2、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3、文化适应的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假定的、理想的)

(一)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

社会距离主要包括八项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从属地位”、“平等地位”三个等级。

2、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 3、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4、凝聚程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 5、群体大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人数的多少。

6、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 7、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8、打算居住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