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7 8:53: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9、王渔洋在司空图“韵味说”、严羽“兴趣说”等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神韵说”为核心的诗歌理论。

50、王渔洋认为创作有“神韵”的诗歌的途径是:伫兴而就,笔墨精练,不著议论,象外有象。

51、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说诗啐语》,提出“格调说”。

52、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性灵说”是其理论核心。“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

53、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派“三祖”。

54、姚鼐编选有《古文辞类纂》,流传广泛。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之说。此说源于方苞的“义法说”。

55、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文章构成八要素,与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四要素一脉相承。其中“神、理、气、味”指艺术构思、艺术精神,“格、律、声、色”指艺术传达、艺术形式。

56、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理论。他更为推崇阳刚之美。

57、浙西派直接得名龚翔麟选刻的《浙西六家词》。 理论渊源远绍宋代张炎《词源》,近则朱彝尊的老师曹溶。

58、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是朱彝尊,他与汪森合作编选《词综》,汪森的《词综序》是先期浙派的纲领性论文。此派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而影响不绝。 59、浙西词派标举姜夔、张炎的词风。

60、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在道光时期。

61、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宗师,他与弟弟张琦编选《词选》,是常州派的重要范本。 62、周济晚年编选有《宋四家词选》,指明学词途径是:“问途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

63、明清诗论家对于灵感,谢榛称为“天机”,王夫之称为“神理”,王士祯称为“兴会”。 64、姚鼐依据《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念,借鉴刘勰《文心雕龙》“刚柔以立本”的论述,参照严羽《沧浪诗话》中“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区分,提出所谓阳刚阴柔之说。

65、“雅洁”是姚鼐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

46

思 考 题

1、明初诗文理论的基本内容。

(1)明初诗文理论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他们同时也是诗文创作的代表。 (2)宋濂的诗文理论其实就是明初官方的理论,他建立了文道合一的文学观,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注重实际,讲究事功。

(3)刘基认为文学是情志的反映,而情志又受时代的制约;他重视古代的圣世雄伟之文,肯定怨刺之诗;在诗歌内容上,他主张反映时事,反映下层百姓的心声;在诗歌的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反对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以诗讽诫。 (4)高启在文学思想上重视诗歌的内容和体制、风格的多样化。 2、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3、简述“竟陵派”的主要理论。

(1)竟陵派的文学理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明代文学理论向清代文学理论过渡的痕迹。 (2)该派的代表人物是锺惺和谭元春,他们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竟陵派。他们合作评点和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喜欢用怪字,押险韵,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表现孤僻淡漠的情怀,是晚明消极心态的反映。 4、清初诗文理论的特点

(1)清初诗文与诗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家。 (2)他们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现实主义文学见解。

(3)他们对明代以来文学领域标榜门户的陋习和摹拟剽窃的积弊进行了有力的针砭。有的对诗歌意境理论等艺术问题也作了深入的分析。

(4)清初另有一些文学家也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如钱谦益等对拟古文学的批判,以及宗唐风气和强调比兴手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特色,文风也变得活泼自由起来。 5、翁方纲“肌理说”的主要内容

47

(1)翁方纲是从继承并修正王士祯的“神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的角度提出“肌理说”的。

(2)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尽管他对诗法的论述有不少合理因素,但其所谓“学”实际上就是“经术”,这正是当时乾嘉实证学风的文学反响。

(3)肌理说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因而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6、简述清初的散文理论

(1)清初散文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三大家,其散文理论在明清之际起着重要的承传作用。

(2)他们论文都宗唐宋八大家,侯方域即为这一风气的先驱。

(3)魏禧重视文章的内容充实与独创性,反对形式摹拟,主张积理与练识。

(4)汪琬特别重视才气而又强调法度,崇尚古文艺术与维护唐宋古文雅正传统的倾向,对稍后的桐城派文论很有影响。 7、简述清代学者的文论观点。

(1)清代不少学者如程廷祚、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章学诚等,他们都提出过不少文学见解。

(2)崇尚汉学而反对桐城派的崇尚宋明理学;重视义理、考据而轻视辞章;力主表达详尽而反对拘守法度和片面尚简。

(3)他们对桐城派的批评,在某些方面矫正了其失误,但其自身的文章往往文采不足。 (4)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综合探讨文学与史学,提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统一,充实了桐城派的内容;并重视文章的内部艺术规律;对当时的不良文风也作了有力的批评。

8、简述阳湖派的主要理论。

(1)阳湖派出现于清代乾嘉时期,是桐城派的变种。其代表人物是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恽敬和张惠言,故称阳湖派。

(2)他们不满于桐城派的贫瘠,追本求源,把向诸子百家学习作为起衰救弊的具体途径,实际也是一种传统古文自救的理论。 9、简述清代词论的基本内容。

(1)清代是古代词论集大成的时代,流派纷呈,理论迭变。

(2)清初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辛豪放词风,抒发胸中愤懑之情。

(3)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夔、张炎清空雅正词风,以词写太平生活和风景。

48

(4)嘉庆以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提倡作词要有寄托,强调继承《诗经》《楚辞》比兴美刺的优良传统,针砭时世,抒情言志,大大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 (5)总之,清代词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理论总结,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影响直至近代而不息。

10、简述明清诗文理论中的诗文发展观。

(1)这一发展观主要表现为文学的复古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2)明代以前,诗文创作已达高峰,且文体大备,故欲再创高峰确实很困难,复古之风因此而起。

(3)明初宋濂、高棅等人,即主张师古,特别是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中心思想。明代中期,一批文人立志以汉文唐诗为榜样,振兴正统封建文学。从茶陵派到前后七子,基本都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这种复古主义思潮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4)公安派和李贽等,开始了全面的反对文学复古的运动。并得明末清初一些批评家入千谦益等人的支持,而初步遏制了复古拟古文风。特别是叶燮、赵翼等,全面考察了诗文的历史发展,论述了诗文的源流本末与正变盛衰,揭示了复古主义的荒谬,并予以沉重打击。 11、明清诗文理论家是如何认识诗文的特征的(即如何认识诗文的意象和意境特征的)? (1)明清诗文理论家主要是围绕意象与意境问题来探索诗文的特征的。

(2)审美意象即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完美结合。意境则是文学家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和谐含蓄而富于无穷韵味的艺术氛围。

(3)明清诗论家不仅大量使用“意象”、“意境”概念,而且对其内涵也多有分析说明,有的更是明确把审美意象作为诗歌的本体。

(4)陆时雍《诗镜总论》对意象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诗歌意象应该玲珑剔透而又真象显然,不离实际,神色毕著而又圆广涵虚,气韵流动;同时创造诗歌意象,应该是随物感兴,即景自成。

(5)明清诗论家讨论意境问题,比较有成就的是王夫之和叶燮。王夫之在评论诗歌时多方面谈到意境问题,他认为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结合,不即不离,而且意境只有在直接的感兴中才能得到。叶燮的《原诗》则从多角度界定艺术形象,最后为读者创造的恍惚朦胧之境,即是意境。

12、简述谢榛《四溟诗话》的主要内容。

(1)宗法盛唐,强调气格等复古主张;提出意象说、兴会说、妙悟说等诗歌理论。 (2)谢榛的理论具有新变色彩,第一,意象说。他认为意象的特征是“妙在含糊”,意象的结构是“景媒情胚”,强调了情在意象中的核心地位;第二,兴会说。他把自然天机视为“兴”,

49

把人工雕琢视为“力”,重“兴”而轻“力”,力求捕捉神往兴会的灵感,有“唯心”色彩;第三,妙悟说。妙悟即审美观照,谢榛要求对盛唐诗歌进行审美观照,从中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境界;同时要进行心灵观照,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扰,自由想象。

13、简述王世贞的诗歌理论。

(1)王世贞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艺苑卮言》,在很多方面与李梦阳等人的观点相似。 (2)王世贞的理论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其一,取径较宽,主张广泛学习诗歌;其二,反对明显的模拟,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出机杼。

(3)王世贞论诗以格调为中心,他认为作者的才情,通过构思,形成音节,构成意境,诗格就体现在其中了。具体来说:一,格调与才思有关,因而是因人而异的,故格调不能简单套用;二,格调与艺术境界有关,,佳境就是一种成熟的艺术构思在适当的情况下的完美表现。

14、简述公安派的主要理论(即公安派“性灵说”的理论内涵)。

(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为“公安派”。 (2)公安派得楚文化才情洋溢的影响,又与批判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风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李贽文学思想的影响。

(3)公安派的首倡人物是袁宗道,他著有《文论》上下篇,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力破当时贵古贱今的观念。袁宏道则认为诗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古今诗文各有所长,只有摆脱对古人的膜拜,才能创出诗文新路。他并认为闾巷民歌才是明代文学的真正代表。

(4)袁宏道是公安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叙小修诗》中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在努力摆脱传统性理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汉魏盛唐诗文格调的束缚的基础上,提倡一种个人特定的不为传统礼教所规范的感情,以及本色、自然、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性灵说作为晚明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5)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对前后七子也颇多肯定,只是路径略宽而已。较前期的诗文观念为平稳,但锐气也就消磨殆尽了。

15、简述王夫之对诗歌性质和特点的认识(简述王夫之“诗以道情”的理论主张)。

5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