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4:09: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公转意义练习(略)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页。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 二、作业讲评 三、公转意义练习(略)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

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与时差 地方时 时区的划分和区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与季节 黄赤交角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

16 / 79

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

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 二、说学情

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三、说教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17 / 79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益,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那么,人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状况如何呢? 学习新课 问题探究1 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明确对地震波的研究是解开地球内部结构的钥匙。 学生活动 思考、议论 设计意图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阅读教材后回答:深度的关系”图(见附件1)。 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问题探究2 课件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几个圈层? 学生分组讨论:(1)培养学生什么是不连续面?(2)根据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三大圈层? 的析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师生归纳 教师归纳: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学生归纳: 用莫霍面和古登 通过师18 / 79

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生互动,共同归纳,据图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依据和圈层 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 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问题探究3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阅读教材第25~27自主学习, 页有关地壳、地幔、合作探究 地核三大圈层的知识,分组探究,概括各层特点 填表归纳 课件展示:地球内部三大圈层比较表(见附件3) 学生在分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完成表格的填写,并展示出来,相互补本部分知识教材讲述明了,学生可以自充(答案见附件1)。 学获得。 问题探究4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第27页“地球的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部圈层”部分,思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考: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归纳答案。 知识归纳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地球外部使学生明确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三大圈层比较表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9 / 79

(见附表4)。 共同组成地球。 课堂小结 地球 (同心圈层) 大气圈 外部圈层 生物圈 水圈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疏理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自己创作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 1.地震波的概念 2.地震波的分类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

2.地壳、地幔、地核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的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

20 / 7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