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21:53: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
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
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 人迎气口脉第五
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穴
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
二、部位:如前述。
三、诊法: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食指为天候心肺,
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 四、所主: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
乙、候上下左右是“四正”。正常气口大人迎一倍半。反之,超过或不及是左右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
虚火旺之征。
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
宫立止。 青龙脉第六 《黄庭经》曰:肝禀东方太乙真木之气,故号尊青帝,其气为升,
法象飞龙,其真神名龙烟。 一、所候:肝经脉。
二、部位:两侧期门穴。其穴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
与针灸上之期门穴部位不同。
三、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
四、所主:正常人左脉大于右。右动极微。
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左右相等,甚或大于左。 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死,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
5
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穴痛。
气功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乳房内侧。 太冲脉第七
一、所候:太冲脉为青龙脉之别候,太冲虽为肝经穴,然又为候血份之专脉。
二、部位:两侧太冲穴。 三、诊法:与一般切脉指法同。
四、所主:候妇女地道通塞及崩中带下,得阳脉为月事赶前,为血有余之征。
脉见短沉涩属虚,月经愆期,经来腹痛或胞中冷及不孕。
决生死:亡血家太冲芤涩,脉绝者死。 龙曜脉第八 《黄庭经》曰:胆之神名曰龙曜。
一、所候:胆经脉。丹家认为胆不属腑,也不属脏,虽归于六腑而又不以腑为用也。盖亦下受水气、受坎宫之化道也,故《黄庭经》与《四季摄生图》别立胆为一脏,以胆之用可阴可阳,故曰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是也。 二、部位:上候耳门双穴,下候日月穴(在脐两旁外开3-4寸、斜上约2寸凹部,与腰眼穴相对。腰眼穴取法:直立两手上举,身略侧转,肾腧外侧有
凹处是穴。
三、诊法:病人取站立位,以指候脉之跳动。
四、所主:耳门穴动脉插鬓中为有余。上入率角者为过。
日月穴左跳右不跳或微跳为正常,以左为日右为月,丹经所谓“日明月晦”者是
也。日月相反为胆有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证,皆右大于左也。 神阙脉第九 脐不仅为先天得气之处,亦为后天得气之处,亦“神客在门”故曰
神阙。又名太阴脉、长在脉等。
一、所候:脾经脉。丹家以六腑之中无三焦而有胰脏,而手少阳经应为胰经,而丹家在里支表里相配上,以脾与胰为表里,而医家所谓之三焦不过是五脏六腑上贯于气血荣卫之用相,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也。经云:“三焦有名而无形”,故不可以三焦为腑,医家之手少阳三焦经络即出自胰脏,非得定功不知此也,证之临床亦可印证丹家之说,估计为必然可能之事。盖真理不可抹杀也。今日医家舍胰经不论,是医不如屠夫也。正因脾胰
为表里,故太阴脉之上端亦候胰也。
二、部位:神阙穴,虚里穴(经外奇穴,在脾胃之间重取可得)
三、诊法:甲、以剑诀取神阙穴。
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神阙外开二寸之动脉。
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虚里动脉。
四、所主:甲、神阙穴:正常神阙脉闭,故仅能候气,即神阙有吸指感,如
6
不吸指反见脉外射,如蛇吐信状者为病。阴黄、黑热病及脾肿大者,顶指力
极强,稍缓者为脾热,见知饥善食之证。 又痛证者见神阙脉明显,疽者神阙脉濡缓。
乙、神阙向左外开一寸之动脉(太阴脉、长在脉)亦与“神阙脉显”之为证同,惟此动脉紧如转索、直上直下直射气海者为痃癖已成。经闭及气功走火气血溢入四肢而不归经者,此脉亦极弱。按此脉痛感上行者,知肝亦有积。 丙、虚里脉急者为胰有余之征。反之为不足之征。射过胃右者知肝亦有积。 五、以上三脉为腹部切诊之最紧要者,导引急脉、解谿可左右以上诸脉。其效应如桴鼓,对心脾患者为特效。太阴脉先天出于脐右者,必急腹。 育婴脉第十 肾居北方水宫为黑帝,其脏神如鹿而两首,有左右之分,其真神
号育婴。 一、所候:肾经脉
二、部位:太渊尺部后循经至尺泽。又后轳辘关(十四至十六椎间) 三、诊法:两部均以候气为主,而不候脉。尺泽部候寒热并测其长短,将臂三段来测量,与《内经》所载诊尺肤法同。轳辘关亦候气,令病人俯卧,用豹扑候之(拇指交接于十四椎处,四个指头平贴季肋之下,然后拇指向左右平行分开,同时拇指内顶,取在灵台穴上,病人腰内有酸麻胀痛等八触反应
出现)。
四、所主:尺肤温和者为正常,甚热者为肾水亏,热极而发红色为阴虚之极。寒者为肾寒,男子失精亡血,女子梦交不孕。育婴买长短合度而偏长且温和
者,按“太素脉法”主多嗣。
轳辘关候肾之本脏,正常人仅腰有酸胀感,如酸胀下行至臀腿为下虚之候,主肾虚; 酸胀上行至阳纲、肝脾腧等处时,上有余之候,主肾阳上浮。 竿珠脉第十一 一、所候:小肠经 二、部位:小海穴
三、诊法:本脉以候气为主,用中指叩弹小海穴。
四、所主:诊法一般叩弹一次即出现麻跳,两次方出现者为气迟,三次方出
现者为气迟甚,四 五次方出现者为小肠气化功能极差。
叩弹后跳痛但不麻者为小肠热证。
叩弹后麻木不仁为患小肠痈疽。此时需进一步检查小指甲,甲血聚迟者为阴
疽(肠癌),血自还速者为阳证(有热),聚血紫黑者为中毒。
庚金脉第十二 一、所候:大肠经
7
二、部位:合谷
三、诊法:甲、同胃经艮宫脉(候气)
乙、候脉
四、所主:甲、掐合谷痛者为胃病,痠胀者为大肠病算帐,便秘者胀多,便
溏者痠多。
乙、拉提虎口软筋,痠感为常。又以痠、胀、痛定阴阳虚实。 丙、合谷脉长出虎口为大肠阴虚便秘之候,大便初鞕后溏者尤然。 丁、合谷脉长,候气时具有麻胀感者为肩臂痛或肩臂不举之症,治宜取手阳明,较服散风逐湿药为佳。医家每将关节经筋痛感以“风湿性关节炎”六字统
之,其谬远矣。 吏仓脉第十三 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支出分配,由胰主用
是也。
一、所候:胰经脉 二、部位:阳池与支正穴
三、诊法: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
阳池穴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时,支正应有鼓指感。 四、所主:根据阳池支正穴是否应指,应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
盛衰。然后配以太阴脉诊法,则胰之腑病可得矣。 水曹脉第十四 膀胱之神名水曹橼(《黄庭经》),主浊水之败出,故曰州都
之官(《内经》) 一、所候:膀胱经 二、部位:委中穴
三、诊法:候气并候脉,用豹扑劲取委中穴。
四、所主:甲、以脉之阴阳定膀胱之盛衰,湿热重者,其浮洪弦动指。 乙、用中指弹按委中,出现痠麻胀感直下足踵者为常。不足胀者为本经气滞,
不出本穴者为本经气虚过甚。
五、委中脉不出或脉弱者,可导引灵台穴,一手取灵台,一手取委中,呼按灵台,吸按委中,如是反复三四次,脉出者为本经气虽虚而尤易治也。 督脉第十五 督为三阳之都督,率三阳而上。督任冲三脉同出于“玄牝之门”。
一、所候:督脉
二、部位:頞中(即山根,鼻之中部),为督与三阳之会。
三、诊法:气脉并候。用离经指候山根动脉。用同法候鼻之冷热。或以掌候
鼻息之冷热。
四、所主:甲、动脉只现于山根者为常。脉至鼻樑中部或鼻尖者,为督与三
8
阳交回失度,三阳气脉下注不升。湿热过重呈脚气病者尤见此脉。脉跳由山根别走入目内眦,所谓别入龙宫(眼角处之经外奇穴),高血压者多见之。 乙、鼻尖冷者为脾阳不足之候,其便必溏,食后欲寐。鼻冷一半者,四逆汤主之,山根冷者主死,据经验不出一来复矣。额亦冷大汗如油者,亡在倾刻矣。鼻冷一半,但如额尚热者,虽汗出,服独参汤尚可救,额冷甚,不治。
鼻息冷为脾气绝,不治。 冲脉第十六 发于黄庭,出气街,夹任脉而上冲,故谓冲。
一、所候:冲脉
二、部位:鹊桥关(位于舌根下,下颌陷凹中,有脉应指处),并须与太冲
合参。
三、诊法:主候脉
四、所主:正常人脉如蛛网状,来回团转,病者反是。由是以察血分之盈亏。决生死法:鹊桥沉微,太冲脉闭为死候。一般临死是太冲先闭,鹊桥后闭。 带脉第十七 带环人腰间,由肾别出,自十四椎出章门,下带而对于胞中,如
腰带前垂,统三阴三阳之升降。
一、所候:带脉
二、部位:章门穴或倒八字筋
三、诊法:以中指贴章门候脉,以提拿手法取倒八字筋(不宜重取) 四、所主:甲、本脉以缓为正常,迟濡为阳不足,数为阳升有余,皆升降失
度之表现。
乙、提拿倒八字筋,痛胀者为胞中湿热,主带下。 任脉第十八 任脉起于胞中,出会阴,自中极而上,至唇下。任脉妊养三阴故
名。
一、所候:任脉
二、部位:素髎穴及承浆穴 三、诊法:素髎候气,承浆候脉 四、所主:素髎破如瓜瓣者,主已破身。
承浆脉以沉细为顺,脉闭是三阴内热蕴藏,承浆放血为治。承浆色赤主阳明热盛,男子承浆不生髭或少生髭主任脉虚,女子承浆黑主胞冷或不孕,亦任虚故。又胃虚者承浆及环口亦黑,须辨之。任脉自觉发烧,亦任虚也,当滋
阴益血兼补冲任。
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二维者三阴三阳之纲维也。
一、所候:阳维脉与阴维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