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谢村高跷会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6:28: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张谢村登云会

一、历史渊源

良乡镇位于北京西南方向,距市区25公里,辖区面积33.9平方里,下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1.77万人。良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良乡因“地杰人良、碧野清乡”而得名;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历史记载:战国燕时,设中都县。秦汉之际,中都改为“良乡”。清代时,这里曾是京南第一驿站。昊天塔、乐毅墓、关帝阁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演绎着良乡镇悠久的历史文明。张谢村的高跷、江村的梆子等民间传统艺术,积淀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张谢村位于良乡镇的最南端,该村的高跷会被称为“登云会”,流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以武跷擅长的高跷秧歌。 二、传承关系

登云会在张谢村流传广泛,从10多岁的孩子到60多岁的老人,均身怀绝技。登云会传承多为家族传承,且角色不变,会内成员以男性居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部分女性被这种传统民间艺术所感染,参与其中。

据本村老艺人乔德荣(1900~1987)介绍,1923年秋冬时节,都点镇七里店老艺人将高跷技术传入张谢村。目前,七里店已无高跷会表演活动。另据《红旗漫卷鱼子山》上记载,张谢村的高跷会还与“穷人会”与地主集团的斗争有关。1923年前后,张谢村的地主集团主要有八大家,他们控制着村产,欺负穷苦百姓,穷人们就组织起来与

地主对抗。地主过年请戏班子唱大戏,穷人们就自己省下粮食请教师教授高跷技艺,在村里组织高跷会,跟地主集团斗“恨”,穷人过年也开心。就这样一代一代的高跷艺人将这种民间的武跷艺术流传了下来。张谢村这个不起眼的京郊小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武跷技艺。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张谢村登云会的历史传承,如有遗漏还请谅解! 第一批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23年。以赵丛忠为代表。赵丛忠,1893年出生,他30多岁时成为张谢村高跷第一代传承人,同代还有李德奎、张连生、乔德荣等成为主要人物。

第二批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26年。以赵书、赵权为代表,负责教授和邀请教头来村传授。赵书,1918年出生,8岁开始学艺。其他传承人:袁德水、钱宝田、李德清、李德龙、赵山、赵丛文、钱士林、钱俭、李月、王耀庭、张海、钱湖、钱水、张朴、张泽、张海、王贵、张连庭、王彦、王顺、李德茂、郁文、刘瑞、袁荣等80位主要人物和乐师。这一时期因表演大跳时是从高高的几张桌子上一跃而下,就像登在云彩里轻轻飘然跃下,“登云会”一词由此而来,从此以后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就都叫张谢村的高跷会为“登云会”了。 第三批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42年。以吴凤麟、钱士超为代表。吴凤鳞,1924年出生,18岁开始学艺。其他还有王月庭、袁德水、李德龙、张朴、王贵、王银庭、王振庭、钱云清、李建、赵永河、钱玉民、赵金良。吴凤鳞,1920年出生,张谢村人,从二十岁左右就开始踩高跷,扮演渔翁一直到1960年。擅长于塑造人物形象。他表演的“渔翁推车”,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过他。对“登云会”各个角色

掌握得比较全面,能够教授。第三批传承时期是张谢村登云会人才辈出的繁荣时期,今天张谢村登云会的成员大部分都源自第三批传承人的后代,第三批的艺术造诣至今无法超越,可惜一些影像资料不知去向。

第四批传承人,传承时间为1996年。以刘长生为代表和组织者,传承人还有会头赵环,副会头李建、崔云光、钱宝启。成员:刘彬、赵颖(女)、赵金泽、赵金友、赵金良、刘长锁、赵丽(女)、李琳婕(女)、李振宇、崔红宇、郁亮、周聪、钱如、钱玉昆、赵东磊、赵东劲、赵猛、赵俊峰、张涵、赵潇、钱仲豪、钱凤娇(女)、赵岭、辛松、张振勇、张文勇、刘长海、赵凤、赵闯、李宏、李彦、赵登宇、钱伟等。乐师王国学,1938年出生,熟悉鼓点。李彦的丑鼓表演堪称一绝。李宏、张文勇为大锣的乐师。另外还有很多工作人员如:李来福、王平、王民、刘健、赵广等。 当代会头介绍:

赵环,1938年出生,1945年师从赵权,开始学习药先生角色,1996年秋后开始接任为会头。

李建,1955年出生,1980年师从袁德水开始学习公子系列角色,1996年秋后开始接任为副会头。

崔云光,1958年出生,1980年师从袁德水开始学习坨头角色。1996年秋后开始接任为副会头。

钱世荣,1944年出生,1980年开始学习任务化妆。现所有人物化妆均由其一人担当。

三、基本内容 (一)基本情况

张谢村登云会,是人们要想“登”上云彩,必须踩得高,武艺强,所以又形成了高跷了高跷跷腿高(长140厘米,脚蹬离地100厘米),以表演各种技巧为主的特点,并间以扭逗动作,节奏也较快。《登云会》的内容是表现梁山好汉上元灯节乔装成踩高跷的艺人混进大名府,借机放火大闹大名府,搭救卢俊义的故事。有十二种角色,每种角色成双,共计二十四人。顺序是:陀头(武松)、挑逗(燕青)、公子(扮花容)、坐子、渔翁(扮阮氏三雄)、渔婆、樵夫(扮石秀)、丑鼓(扮时迁)、俊鼓、打锣、丑婆(扮扈三娘)、药先生(扮吴用)。有时队伍后面还加入几名十几岁的小孩儿,他们可以扮成各种角色,参加集体表演。

登云会从成立时起就指定了会规。会规严格,会内人员不能“卖会”,不图钱、不图吃。入会后如不参加活动,要罚打灯油,出会时自带干粮,表演时演员不能随便离开队伍,要自始至终走完。会员们把踩高跷当成锻炼身体、锻炼毅力的一种有益的活动。 (二)项目特点

登云会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行进表演,队形是两竖排,走“大架子”(指动作和步幅比较大)、“小架子”(动作和步幅小而快,快节奏)。大架子鼓点放慢,适合宽广的地方表演。小架子正好相反。走什么架子,除取决于场地之外,还因角色不同而有区别。如:俊鼓基本是行进中表演,丑姑基本是走小架子。有的角色只能互相挑逗,

有的角色则可以在队伍行进中来回走动表演。另一种是固定场地表演(它有分绕场走动和不走动表演两种),主要是技巧的展现,各种角色可在表演中大显身手。技巧动作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不做技巧的角色始终走基本步法。表演时鼓点越敲越紧,技术动作也随之由易到难,形成高潮。接着锣鼓节奏渐慢,表演队伍围着乐队,缓慢而行,这时乐队中有人唱起了高跷会会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唱腔曲调高昂,唱词有《西厢记》、《小上房》以及歌颂唐太宗李世民和杨家将等内容。

登云会的风格特色是:上身哈腰左右扭,下身屈膝颠、颤、跳,手要圆,腿要活,手脚配合要协调。各种角色所走架板(架势)又有不同特色。例如:陀头的动作,上下起伏大;突出一个扭字;丑鼓的动作,哈腰大,左右对称,走小架子;公子走的潇洒;坐子走的要美、大方、突出在“圆”和“活”上,药先生的动作则自始而终突出“颤”和“跳”。

登云会以武跷为主,他们身着戏服,脚踩木质高跷,有“金鸡独立”、“怀中抱月”、“苏秦背剑”、“渔翁抓车”等精彩表演,每个人物都具有自身角色的绝活儿。他们或腰内挎鼓,或手持小镲、木棒、马鞭,或手舞彩扇,神情各异。优美夸张的舞姿,加上文跷会的变换队形,丑角、逗角的互相对扭,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和传统的地方特色。表演者还要不断上演高难度动作,如:从板凳垒起的足有一房高的大架上跳下,落地纹丝不动,俗称“大跳”。或自己、或被其他队员扯住一只高跷腿,做单腿转身动作,俗称“拉骆驼”、“推花车”。表演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