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2:36: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概述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1、亲身传播2、大众传播
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团体)传播4、大众传播 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 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 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五、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七、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 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
提出了“两级传播”观点,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1940年与卡兹等人用宣方法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调查,称“伊里调查”; 出版了《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社会研究的语言》 后被传播学者称为“工具制作者” 5、李普曼与《舆论学》
贡献:提出“议程设置”;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作之一; 二、传播学的创立者
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 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科学
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 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他的著作有:1949《大众传播学》、1954《传播过程和效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
第三章 传播技术的影响
一、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二、口语传播的特点 1、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
2、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 3、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二、文字传播的特点
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 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
3、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 三、互联网特点
1、信息量巨大惑不解、2、技术融合、3、信息双向流动、4、超载时空限制 四、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代表作有《传播的偏向》1950,《帝国与传播》1951 媒介偏向:时间偏向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空间偏向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
媒介与权力的关系:英尼斯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扩大贸易能助于帝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还认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在,往往能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因此他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20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传播学办最著名且最有争议的学者 1、媒介即讯息(核心观点):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他接受并发展了英尼斯关于媒介时空偏向性的思想,提出了“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把焦点从人体外在的时空转身人体自身的感官知觉,引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他认为: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3、媒介的凉热之分
“热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演讲等 “凉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 4、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用部落化(口头文化)、脱离部落化(拼音字母和印刷文化)、重返部落化
(电子媒介文化)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 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
他一反传播学界的传统思路,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作传播巨大社会影响的根源,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和英尼斯一样,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
威廉斯的批评重在指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最后,其文风和严谨性也颇受非议。 六、詹金斯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
1、技术融合:指所有媒介内容的数字化。 2、经济融合:指娱乐行业横向的整合。
3、社会或组织的融合:指消费者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而采取多任务处理策略。 4、文化融合:即多种媒体技术、行业以及消费者的交叉部分,发掘新的创新形式。 5、全球融合:可视为源于媒介内容的跨国界流动而带来的文化杂交现象。
第四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一、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
1、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 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内容或特点:
1、通过公开报道,提高政治透明度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2、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3、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支持监督的主体是人民,重视大众传播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媒介发源保证人民通过舆论监督享有更广泛、平等和真实的政治权力,从而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4、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听取来自草根阶层的声音。
二、传播与社会互动关系 1、传播寓于社会之内 2、社会对传播的影响
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 3、传播对社会的作用
协调社会关系;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三、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广义理论
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内容:1)报刊是国家的仆从,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维护专制王权的权威和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政治权力,不允许直接批评当前的政治领袖、现行措施,以及对政府提出异议; 3)国家和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物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
4)对散布不得政府的消息或意见书的人,法院可依据叛乱罪、煽动罪对其提起公诉,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 总之,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
1644年《认出版自由》一书中,弥尔顿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趔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