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7 17:20: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导读期末作业
——述评《文心雕龙·神思》
摘要: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
一.述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给予了形象而深刻的描绘“神与物游”。所谓“神与物游”,这里的“神”指主体的精神活动,“物”指对象物,而“游”指两者的关系,即创作者的思维精神活动与客观物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四个字正是对艺术构思时具体情状的概括,比通常意义的想象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首先从“游”字可以看出有对时空的超越,创作主体在构思的时候,思维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好像要讲世间的万物,纷杂的人事全部展现在眼前,生动具体;其次,“神”与“物”的交融渗透。“有人认为这是‘想象’的结果,但是想象是处于客体与主体分离状态的产物,是主体对客体的形态的追想、描摹,虽然有时候会移情于物,达到主客统一,却不像‘神’那样渗透于物、与‘物’融为一体,达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境界”。
刘若愚先生书中在提及神思的时候也反对将“神思”译为想象,他说“事实上,只有‘神思’的主动方式才相当与‘想象’,一如柯勒律治以及以后大多数以英文写作的批评家对这个词的用法一样。此外,柯勒律治主张想象‘在本质上是活的,正如所有事物(作为事物)在本质上是死的一样’,刘勰实际上与所有其他中国批评家一样,并不认为外物是‘死的’,而是具有它本身的‘神’”因此不能单纯的将“神与物游”等同于想象。“神与物游”重点在
于思维精神与物的主动交融,物为神所乘,神借物而有质有形。黄侃先生在书中谈及“神与物游”强调了神和物的相互融合的,书中这样说的“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黄侃以心境关系释“神与物游”可谓独具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