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1 2 章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7:55: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0.若X和Y两种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值为-2.3,则说明( )。 a.X和Y是替代品; b.X和Y是正常商品; c.X和Y是劣质品; d.X和Y是互补品。

11.若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条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值( )。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依切点所在位置而定。

12.若需求曲线为正双曲线,则商品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总支出(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均可能。

13.若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变动时,卖者的总收益会( )。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14.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 )。 a.大大增加; b.稍有增加;

c.下降; d.不变。

15.对一斜率为正且从右向左先与价格轴(纵轴),再与数量轴(横轴)相交的直线型供给曲线,其供给价格弹性值( )。

a.等于0 ; b.等于1; c.大于1; d.小于1。 二、名词解释

1.需求; 2.供给; 3.均衡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 5.需求收入弹性;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7.供给弹性; 8.恩格尔定律; 9.支持价格; 10.限制价格。

三、简答题

1.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有什么区别? 2.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和总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谷贱伤农”? 4.为什么说“薄利多销”? 四、论述题

1.试述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及影响供给的过程。 2.试述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3.运用供求理论与弹性原理分析税收负担。 五、计算题

5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2.若市场需求曲线为Q?120?5P,求价格P=4时需求价格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收益增加。 3.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Qd?14?3P;Qs?2?6P。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4.某消费者消费X商品的数量与其收入的函数关系是:M?1000Q2。计算当收入M=6400时的收入点弹性值。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单项选择

1.b;2.c;3.d;4.a;5.d;6.c;7.d;8.b;9.a;10.b;11.b;12.a;13.d;14.c;15.a。

二、名词解释

1.经济资源: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叫资源。资源分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必须花费一定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叫经济资源,即经济资源有一个大于零的价格。反之,不需花费任何代价就能得到的资源,如阳光、空气等等,叫自由取用资源或非经济资源。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或欲望的科学。简言之,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所谓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当资源的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任何一种新的配置在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的前提下,不可能增加任何人的经济福利时,资源的配置就是有效率的或合理的。所谓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指最

6

大限度地使用现有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让它们处于闲置状态。

3.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研究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稀缺资源如何在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

4.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有时萧条),在长期则不断增长。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5.均衡:均衡原来是物理学中的名词。物理学认为,当某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时,若合力为零,该物体将保持原先的状态不变,这种情况就是均衡。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模型中的所有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人们预期这种决策将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从而不再改变自己决策时的状况。正确的预期,是均衡的基本特征。

6.实证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是描述与预测经济事物的方法,它研究或回答经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等问题。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用经验数据加以证实或证伪。主要利用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被称作实证经济学。

7.规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是一种对经济事物进行主观评价的方法,研究“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等问题,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使用规范分析法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能证实或证伪。主要利用规范分析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

8.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个变量究竟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取决于该变量值是否由某个模型本身决定。内生变量是指变量值由模型本身决定的变量;数值不能由模型本身决定而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叫做外生变量。

9.存量和流量: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变量的数值。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变量变动的数值。流量来自于存量又归之于存量。

10.静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撇开时间因素,主要研究变量的某种均衡状态与均衡机制。它假定变量从非均衡状态走向均衡状态是瞬间完成的,几乎不化费时间。

11.比较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撇开时间因素,对变量在不同的均衡状态进行比较研究。它假定变量从一种均衡状态走向另一种均衡状态是瞬间完成的,几乎不化费时间。

12.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考虑时间因素,研究变量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的时间轨迹。

7

13.后此谬误:如果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认为前者是引起后者发生的原因。这种思维所犯的错误,被称为后此谬误。实际上,前后发生的两种事情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14.合成谬误:有利于个体或局部的事情,也一定有利于整体。这种思维所犯的错误,被称为合成谬误。总体不等于局部的机械的加总,有利于局部的事情不一定有利于总体。例如,一位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货币,他的境况肯定会改善。但如果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整个社会的境况不仅得不到改善,甚至将变得更糟。

三、简答题

1.答: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与集中决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主要由政府占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和经济增长等4个基本经济问题由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解决。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技术与激励两方面的弊病。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社会供求信息十分庞杂且瞬息万变,人们无法及时地制定正确的将产品供求衔接好的计划。由于计划赶不上变化,按计划生产,必然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弊病。

计划经济体制更严重的弊病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人们的收入与工作业绩没有多大关联,当局即使能够及时地制定出将产品的供求衔接得很好的计划,也无法激励人们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必然缺乏效率。

2.答: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研究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解释“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即收入如何分配等问题,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稀缺资源如何在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

实际上,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产品价格的高低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收入的分配过程。因此,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由于价格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叫市场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3.答: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通货膨胀;有时萧条,失业率上升),在长期则不断增长。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并为减轻国民收入波动,促进国民收入长期稳定增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