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2 15:37: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吸收:是依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本质是混合气体组分从气体相到液相的相同传质过程。

过滤:分离液体和气体非均匀相混合物的常用方法。过程:混合物中的流体在推动力的作用下通过过滤介质时。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截留,而流体通过过滤介质,从而实现流体与颗粒物的分离。

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理量称为该物理量的通量。通量是表示传递速率的重要物理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热量通量,单位为J/(m2·s);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某组分的质量,成为该组分的质量通量,单位为k(m2·s);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动量,称为动量通量,单位为N/m2。

稳态系统: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不随时间变化。 非稳态系统: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随时间变化

量纲:用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称为量纲。 无量纲准数:由各种变量和参数组合而成的没有单位的群数。

吸附分离: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亨利定律:在等温等压下,某种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液面上该气体的平衡压力成正比。

雷诺数:一种可用来表征流体流动情况的无量纲数,以Re表示,Re=ρvr/η,其中v、ρ、η分别为流体的流速、密度与黏性系数,r为一特征线度

吸附平衡: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当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吸附剂经长时间充分接触后,吸附质在流体相和固体相中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称为吸附平衡。

环境工程原理重点

1. 基本单位:长度(m) 质量(kg) 时间(s) 电流(A) 热力学温度(开K)

物质的量(mol) 发光强度(坎 cd)

2. 量纲是可测量的性质,而单位是测量的标准。

3.

稳态非反应系统 qm1=qm2 即 ?1qv1+?2qv2=?mqm 。

4. 对于稳态过程,系统内无热量积累,Eq=0,?hp-?hf=q。

5. ?—单位质量流体的体积,成为流体的比体积或质量流体,m3/kg。

6.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比体积v或密度?为常数,

? p2p1vdp=?p/? 1/2?(?um)2+g?z+?p/?=-We-?hf

1

7. 伯努利方程 1/2?um2+g?z+?p/?=0。 8. 脉动是湍流的最基本特征。

9. 在液成分界面上:?=?1=?2 (剪切应力)。

10. 边界层理论 指黏性流体流经固体边壁时,在壁面附近形成的流速

梯度明显的流动薄层。在大Re情况下,整个流场分为外部理想流体运动区域和边界层黏性流体运动区域(紧贴壁面处,速度梯度很大,粘性力很高,作用与惯性力同等重要)。

11. 绕平板流动,一是在壁面附近速度变化较大的的区域,即边界层,

流动阻力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二是远离壁面、速度变化较小的区域,即外部流动区域,流动阻力课忽略不计。在平板的前缘处,边界层厚度较小,速度梯度较大,抑制扰动的粘性力也大,流体流动为层流,此区域叫做层流边界层。由于边界层厚度的增加,促使层外流体加速,惯性上升,而受壁面制约的黏性力却在下降,致使扰动迅速发展,边界层内的流体由层流转变为湍流,叫做湍流边界层。在湍流边界层内,分为层流底层、缓冲层、湍流中心。

12. 减小边界层的厚度可以减少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中的阻力,

如适当增大流体的运动速度,使其呈湍流状态,在流道内壁做矩形槽,在列管换热器的列管中放置金属丝或麻花铁。

13. 圆直管内,一部分是核心区,即未受流体黏性影响的速度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