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doc - 图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5:35: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FN???dA

A??FNA (2-1)

这就是拉杆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当FN为压力时,它同样可用于压应力计算。关于正应力的符号,一般规定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使用公式(2-1)时,要求外力的合力作用线必须与杆件轴线重合。此外,因为在集中力作用点附近应力分布比较复杂,所以它不适用于集中力作用点附近的区域。

在某些情况下,杆件横截面沿轴线而变化。当这类杆件受到拉力或压力作用时,如外力作用线与杆件的轴线重合,且截面尺寸沿轴线的变化缓慢,则横截面上的应力仍可近似地用公式(2-1)计算。这时横截面面积不再是常量,而是轴线坐标x的函数。若以A?x?表示坐标x的横截面的面积,FN?x?和??x?表示横截面上的轴力和应力,由式(2-1)得

??x??F?x?A?x? (2-2)

例2-2 图2-6a为一悬臂吊车的简图,斜杆直径d?20mm,AB为钢杆。载荷F?15kN,当F移到A点时,求斜杆AB横截面上的应力。

- 21 -

图2-6

解 当载荷F移到A点时,斜杆AB受到的拉力最大,设其值为FNmax,根据横梁(图2-6c)的平衡条件?MC?0,得

FNmaxsin?AC?FAC?0

FNmax?由三角形ABC求出

Fsin?

sin??代人FNmax的表达式,得

BCAB?0.80.8?1.922?0.388

FNmax?斜杆AB的轴力为

Fsin??150.388kN?38.7kN

FN?FNmax?38.7kN

由此求得AB杆横截面上的应力为

??FNA?38.7?103?4?20?10??32?Pa?123MPa

2.2.3 圣维南原理

一般来说,外力通过销钉、铆接或焊接等方式传递给杆件。即使外力合力的作用线与杆件的轴线重合,而在外力作用区域附近,外力的分布方式也可能有各种情况。但实验指出,作用于弹性体上某一局部区域内的外力系,可以用与它静力等效的力系来代替。经过代替,只对原力系作用区域附近有显著影响,而对较远处(例如,在距离略大于外力分布区域处),其影响即可不计。这就是圣维南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在图2-7a、b、c中,尽管两端外力的分布方式不同,但只要它们是静力等效的,则除靠近杆件两端的部分外,在离两端略远处(约等于横截面的尺寸),三种情况的应力分布就完全一样。所以,无论在杆件两端按哪种方式施加载荷,只要其合力与杆件轴线重合,都可以把它们简化成相同的计算简图(图2-2),用相同的公式(2-1)计算应力。此原理已为大量试验与计算所证实。例如,图2-8a所示承受集中力F作用的杆,其截面宽度为h,在x?h/4与x?h/2的横截面1-1与2-2上,应力虽为非均匀分布(2-8b),但在x?h的横截面3-3上,应力则趋向均匀(图2-8c)。

- 22 -

图2-7

图2-8

2.3 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为了解决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问题,不仅要研究构件的内力、应力和变形,还必须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变形、破坏等方面的特性。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如加载速率和温度等)也有不同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通过试验来测定。

- 23 -

图2-9

在室温下,以缓慢平稳加载的方式进行的试验,称为常温、静载试验。它是确定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试验。拉伸试件的形状如图2-9所示,中间为较细的等直部分,两端加粗。在中间等直部分取长为l的一段作为工作段,l称为标距。为了比较不同材料的试验结果,应将试件加工成标准尺寸,对圆截面试件,标距l与横截面直径d有两种比例

l?10d和l?5d (a)

对矩形截面杆件,标距l与横截面面积A之间的关系规定为

l?11.3A和l?5.65A (b)

由国家规定的试验标准,对试件的形状,加工精度,试验条件等都有具体规定。

试验时使试件受轴向拉伸,观察试件从开始受力直到拉断的全过程,了解试件受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以测定材料力学性能各项指标。由于材料品种很多,我们主要以低碳钢和铸铁为例,来说明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3.1 低碳钢的拉伸试验

低碳钢是指含碳量在0.3%以下的碳素钢。这类钢材在工程中使用较为广泛,而且在拉伸试验中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也最为典型。

试验时,试件装在试验机上,受到缓慢增加的拉力作用。对应着每一个拉力F,试件标距l有一个伸长量?l。表示F和?l关系的曲线,称为拉伸图或F-?l曲线,如图2-l0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228-87

- 24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