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17 1:32: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鞠躬)我是今天 午的第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3页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已经对整数的加减法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的儿童稳定,他们有了自己的意识和主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善于思考,喜欢挑战新鲜事物,认知水平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同时,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将教学难点确定为:表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点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在课堂提问时,注意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促使其自主能力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掌握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一开始,我将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一幅情境图,问学生:“你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师什么吗?”预设学生回答:“青藏铁路。”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走进青藏铁路,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问学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1: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问题2: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问题3: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这一环节,利用学生比较了解的青藏铁路引出新知的学习,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引导探究,体验新知
这是整个教学流程的中心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下几个学习活动:
① 自主探究,加法定义
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请学生自主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解答,学生得出算式1142+814=1956之后,追问学生:“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学生回答:“把两段铁路的长度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接着请同学们提出其他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与学生一起概括加法的定义并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作加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② 自主探究,减法定义
出示学生提出的后面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动手解答,看看谁的速度快。学生列出算式后追问学生:“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同法教学减法的定义并板书: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作减法,并向学生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这两个层次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并解决,逐步体会加减法运算的本质含义,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