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常考记叙文含散文小说分类训练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0:19: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父亲爱“我”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爱。理由:①父亲在到处寻找“我”,他喊叫的声音随着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变得越来越焦急。②他会让“我”爬到他的背上,任凭“我”把眼泪流进他的脖子里。③在艰苦的岁月,满足“我”吃包子或饺子的要求。(共4分。第一问1分,理由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这句话写出“我”对“很少能吃到的美食”的极度渴望;“信手拈来”一词尤为何生动深刻写出了“我”希望这些所谓的“美食”能成为“我”的家常便饭。(共4分。意思对即可) 4.“不知为何,我经常在午饭前让父亲生气”,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让父亲生气的原因。(4分)

嫌午饭不合口味。理由:①“我”的家乡种的是“一片片的稻田”,那块麦田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一片麦田”,可见“我”的家乡是以米饭为主食。②“我”在“麦田的床”上想象时,对会变成“热气腾腾的米饭”的稻子不屑一顾,却能“忍受着饥饿去想象那些美味无比的包子和饺子”。③“我”在麦田里躲避追打之后,都会向父亲提出吃包子或饺子的要求。(共4分。意思对即可)

5.文章的结尾写道“那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因祸得福地饱尝一顿包子,而是饱尝了皮肉之苦”。文章以此结尾有何好处?(4分)

和前文父亲满足“我”吃包子或饺子的愿望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我”小时候生活的艰难,想“饱尝一顿包子”都是那么不易,以此结尾,深化文章主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一次的结果是挨了一顿打,没有吃到包子,从而突出那时吃到包子十分不易。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四、(2017合肥庐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1分)

塘河的晚秋

①过去了两年的时光,我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塘河。时值深秋,她昔日卓越的风姿呈现一 片冷寂,可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②塘河的秋、冬两季一般是干涸的。而今年,许是雨水太大了,河里竟有清凉的河水流淌。细细的碎石、沙土在河底映着深秋金色的阳光,闪烁着不同色彩的、晶莹的麟波;偶有小小的鱼儿顽皮地穿越那层层波纹,一有响动,便像梭一样悠然而逝,钻进水草深处;也有的鱼儿,将小小的身子紧贴在河底的沙床上,一动也不动,如果你不细细分辨,肯定不会发现那与沙、与水几乎同色的精灵般的鱼儿。

③放眼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巍巍太行像一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边的土地,它巍然耸立,展示着雄壮的大山情怀。与它连在一起的,是塘河两岸那沉默的防风林。如果是夏季,它便展现着郁郁葱葱的风姿,像两条绿色的绸带,随着塘河的延展,舞动着美丽的、充满生机的色彩。而现在,晚秋的风凋落了那一袭绿色的纱衣,那光秃秃的枝条在冷瑟中舞动动,伴着脚下的黄沙,像一个失宠的贵妃,一下子枯了风华、瘦了容颜,只把那一份凄凉展示给世人……

④我怔怔地想着,一不小心,便陷入了水边那松软的、充满水渍的泥沙里。看看已沾满泥水的鞋子和湿淋淋的半截裤管,我哭笑不得,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的情景,索性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跳到水里摸鱼吧。塘河的性情我是知道的,虽然深秋的凄冷已侵袭了这片土地,可塘河的水却是温热的,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像一个历经桑辛的孩子,终于又感到了母亲的呵护……呵,塘河,是你孕育我长大的呵!

⑤秋天的黄昏来得特别快,而黄昏赋予塘河的风景也是无限美丽的。夕阳的余晖斜照在水面上,映出红、黄、绿几种不同的颜色,真可谓“半江瑟瑟半江红”。而河畔那两条林带,

5

也像是经过画家着墨似的,涂抹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在傍晚的霞光中,塘河像一条镶着金边的彩带,带着秋的成熟、溶着人们的希望流向远方……

⑥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村里,已是万家灯火,想到妈妈定已经做好了饭菜在等我归来,便加快了脚步……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塘河晚秋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3分) 冷寂却韵味独特。(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①段中“时值深秋,她昔日卓越的风姿呈现一片冷寂,可仍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描写塘河的特点。概括时注意题干要求“不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顽皮”来形容鱼的情态,将“鱼”比作“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的欢快和敏捷(或可爱、灵动、有趣)。(共4分。修辞手法2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

3. 第③段开头“放假远处的风景,那是一条波动的线”中“波动的线”具体是指______ 和________的轮廓线。(4分)

太行山 防风林(共4分。每空2分)

【解析】题干中的句子是第③段的首句,分析可知“波动的线”指代内容在下文,且指的是自然风景。从“巍巍太行像一个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边的土地,它巍然耸立,展示着雄壮的大山情怀。与它连在一起的,是塘河两岸那沉默的防风林”概括总结。 4.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作答。(6分)

(1)脚浸在那清清的河水里,有一种惬意的温馨包容着我的身心,情怀立即被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涨得满满的。(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作者为何有一种“亲切、温存”的感觉。) 因为塘河是孕育作者长大的母亲河,作者儿时曾在这里玩水嬉戏,所以感到亲切、温存。 (2)踏上回村的路,已是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为塘河两岸笼上了朦胧的轻纱。(“笼上”一词换成“罩上”好不好?请说出理由。)

不好。“笼上”与后面的“轻纱”相照应,表现了月光的柔美,如果换成“罩上”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5.结合全文,说说塘河晚秋有哪些景象让作者品出了“独特的韵味”。(4分)

清凉的河水;金色的阳光;晶莹的鳞波;河中的小鱼;巍然耸立的太行山;沉默的防风林;塘河美丽的黄昏。(共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意思对即可) 五、(2018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3分)

石碾磨痕

①长相略显蠢笨的石碾,堪称祖先最杰出的一大创造。两块石头,以如此巧妙的方式组合,解决了粮食加工的问题。不知道先人的奇思妙想是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还是苦心孤诣匠心独具。石碾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仍在焕发着生机。

②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遥远的石器时代,从一块石头开始,人类开始书写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作为人类技术探索的最早实验品,石头曾被孜孜以求的祖先雕琢成器:石铲、石刀、石斧、石镰、石锄……在一块块石头的青灰底色上,灿然地浮起了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

③有趣的是,石碾仍然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就如同乡村永远无法割舍的胎记:圆圆厚厚的碾盘上放着一个憨憨的碾砣子,碾砣子上用铁轴套连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石碾框,碾框外头的圆孔里斜插着一根圆圆的碾棍子。石碾的构造尽管如此简单,却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它一圈圈碾着乡村简单而又朴实的生活,即便已老态龙钟也不肯稍作停歇。

④通常,石碾在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树下栖身,辛劳的村民就免去了雨淋日晒之苦。这些石碾大都有一把年纪,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它们也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6

没有谁知道这一盘盘石碾碾出了多少米面,但在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它把人与乡村的感情碾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纯。

⑤石碾的一生,充实而又忙碌,它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土灶和饭碗。青石板铺砌的碾道,人走驴踩,已深深凹陷。那一个个模糊不清的脚印,回响着强壮男人铿锵有力的足音,见证着风风火火的女人利索的身姿,记录着老人沉稳而踏实的步履,留下了孩子们轻盈矫健的身手。碾稻谷、碾玉米、碾小麦、碾高粱、碾地瓜干……五谷杂粮,哪一种都少不了和石碾的相亲相爱。那些胼手胝足、耕播岁月的农人,又有谁不曾和石碾相依为命?常常被这样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石碾在反复地碾着,直到谷皮完全脱离,小心地捧一把碾好的谷子,轻轻地将谷糠吹去,眼前即刻呈现出金灿灿的小米。

⑥想起粥,想起煎饼,想起窝头,想起乡村的任何一种食物,就不能不怀想石碾的恩情。石碾不停地碾着,碾出乡村一天天的温饱。只要石碾转动,就会有乡村的殷实和富足。我的父老乡亲,也像这古朴的石碾,心平气和、任劳任怨地过着普通、平静,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石碾就是我们感情至深的亲人,它心甘情愿地陪伴着父老乡亲一生耕耘,不离不弃,贫贱不移。

⑦时光流转,日月轮回,石碾默然挺立于风雨之中,认真扮靓村庄素淡而悠闲的光阴,独自回味那些老去的农人和乡村远去的生活。这有血有肉的石碾,默默地奉献着,以其质朴而博大的情怀,成为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 1.从全文看,石碾有哪些特征?(4分)

构造简单(略显蠢笨),朴素,饱经沧桑,充实忙碌。(共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意思对即可)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6分) (1)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 ..“蓄谋”贬义词褒用,在这里指思考了很久,琢磨了很久,体现了先人们的聪明智慧。 (2)石碾仍然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就如同乡村永远无法割舍的胎记。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石碾比作乡村的胎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碾与中国农村的紧密关系,是从乡村一诞生就带有的特点。(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3.为什么说“石碾是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6分) ①石碾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②石碾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土灶和饭碗,见证了乡村人的日常生活;③石碾朴质简单,饱经沧桑,任劳任怨,也象征着乡村的父老乡亲。(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分)

运用反问的修辞,增强语势,有力地说明了乡村的每个人都和石碾相依为命。(共3分。意思对即可)

5. 近几年,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非常迅速,许多的类似于石碾这样的古物件都被废弃或被破坏,结合本文,请从“留住乡愁”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好事,表明了社会的进步,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但在建设的同时,对一些代表乡村特点的标志性老物件应该加以保护,石碾是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是几代人的记忆,应选择一部分保留下来。(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三类 挚爱亲情

(10年2考:2016、2012涉及)

六、(2017上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 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7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 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 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 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 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 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 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 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 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 ○

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

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从第①②段看,父亲为什么要砸掉单车?(4分)

父亲本不同意买单车;刘伟有单车后常在集镇闲逛,几乎不回家,与父亲的关系很僵。(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①段,刘伟因羡慕同龄人想要单车时,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强硬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第②段,刘伟有了单车后,“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几乎不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这些表明父子关系不和谐。因此当父亲看到单车时很生气,有了砸车的举动。 2.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