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常考记叙文含散文小说分类训练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2:12: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A 【解析】这里的情节是刘伟和父亲吵架而离家出走,火药味十足,只有A项描写的景物

23段“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可推断语境中季节为夏季,故A与情节吻合;根据文章第○

项描述更符合。

3.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方框里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4.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示例: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作了铺垫。(共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章⑦⑨两段的情节看似重复,但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从第⑨段的“依然”一词可以看出父母的坚持。这些细节反映父母对儿子的爱和牵挂,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爱”和“牵挂”才有了后面的父子和解。

24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6分) 5.细读第○

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

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中明确给出了加点词,“环住”“一震”是动词,动作中蕴含着父子二人的心理活动;“一串清脆的车铃声”属于景物描写,欢快的景物烘托出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这个语段出现在全文的结尾,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父子二人相互理解,刘伟长大了,懂事了。 七、(2018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母亲的补丁 朱成玉

①最近动了给母亲换眼睛的念头。用我的一只眼睛,换母亲的几年光明。

②咨询眼科医生,医生说理解我的心情,也理解我的孝行,但是很遗憾——行不通。 ③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眼盲,是无法复明的。我的愿望终是一厢情愿,落了空。 愧疚让我的灵魂生了洞,母亲的眼睛做手术的时候,我因为一个案子缠身,无法陪在她身边。母亲跌落到黑暗里,抓不到我的手,她的心,该是多么忧伤!

④以至于后来,我总有那样的想法:如果当初我在母亲身边,手术是不是就会很成功,母亲的眼睛是不是就不会失明了呢?

⑤尽管医生告诉我,母亲的眼盲是“大势所趋”,手术不过是把那个黑暗降临的时刻向后延迟了一小截而已。

⑥但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 ⑦一直以来,都是母亲用惦念、安慰和爱,缝补着我生活中的一个个伤口。失恋的时候,母亲陪我出门旅行;与人争执的时候,母亲“护犊心切”,帮亲不帮理;下岗的时候,母亲陪我喝酒聊天......她像一块朴素的补丁,给我以种种安抚和慰藉。是我难过时候的开心果,阴冷天气里的暖炉,停电夜里的一盏煤油灯……

⑧母亲是所有人心灵上的补丁。可是多少人,一边享受着温暖,一边嫌弃着那块补丁的

9

“碍眼”啊!

⑨因为淘气,新买的衣服刮了一个大洞。母亲缝补的时候,虽然做了巧妙装饰,但毕竟是一块补丁。那时候尽管依然很穷,可是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带补丁的衣服了。没有别的衣服可换,只好强忍“悲痛”穿着去上学。只盼它尽快多破几个洞,早早谢幕,可是它偏偏坚强得很,很长时间都没再受过伤,这“补丁”压在我身上,如同压在孙悟空身上的五指山,让我那颗敏感的心喘息不止,生怕别人投过来的白眼和嘲讽。

⑩母亲似乎感觉到了我的不自在,那个春天,去乡下给人插秧挣了点儿余钱,给我买了一件崭新的衣服。我从那“五指山”下蹦出来,恨不能一下窜到云里去。

11儿时,听到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孩儿别怕,妈妈在呢。 ○12什么都不可怕,○什么都不必惊慌,因为有母亲在。在母亲看来,悲与喜,好运与苦难,不过是左眼到右眼的距离。“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母亲说,“没啥大不了的,今天右眼皮跳,有点难过的事儿,明天没准儿就左眼皮跳了,好事临门呢。”

13从此,我微笑着生活,因为心里已经揣下一本豁达的爱的圣经,它的光芒,比雪更加○刺眼,比太阳更加永恒,那是我人生的方向。 14而善良,是母亲给我的更珍贵的馈赠。 ○15母亲是出了名的热心人,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母亲是必须到场的。谁家若是有了○难处,母亲知道了,哪怕紧着自己,也要拉人家一把。有一次,吴姨家儿子相门户,需要招待女方的家人,大米不够用,过来借。“这可是大事儿,咱可得招待好人家,不能让人觉得咱太寒碜了。”母亲的慷慨劲儿如潮汹涌,一股脑儿把家里的大米都给吴姨拿上。那个时候粮食定量,要凭粮票购买的。害得我们那个月早早就断了粮,只能吃些土豆和母亲平时晒的干货,艰难度日。

16母亲这块巨大的补丁,谁家有了“难”的缺口,她都会急切切地往上扑。 ○17我受伤的时候,母亲是我的补丁,是我的创可贴,让我完好如初,可是她自己却破碎○了,破碎得千疮百孔。痛风,就像有风从骨缝里穿过一样,牙也快掉光了。母亲忍着疼痛,和我开着玩笑:“我这破身体啊,就像个茅草房,四处漏风。”

18无法帮她缝补这四处漏风的身体,○眼睛却又雪上加霜地坏掉了!这成了我灵魂里永远的缺口,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能握紧她的手,对她说,“妈,别怕,我在呢! 19我多想自己也可以做一块神奇的补丁,把这痛苦的缺憾弥补。 ○20我把愧疚说给母亲听,母亲轻拍着我的手,只说了一句“傻孩子”。仅此一句,我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母亲心里的话—— 21我看不见你,但我还摸得到你的轮廓,闻得到你的气息,什么都没变,妈妈一如既往○地爱着你啊!

(选自《知识窗》 2017年5期)

1.本文记叙了几件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简要概括。(3分)

①母亲眼睛失明“我”很愧疚,想为母亲换眼睛。②母亲为我补衣服,买衣服。③母亲把家里的大米都给吴姨。(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文章标题“母亲的补丁”含义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母亲的补丁”既指母亲缝补在我衣服上的补丁,也指母亲用惦念、安慰和爱缝补在我心灵上的补丁,还指母亲教会我乐观面对生活,心地善良。(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找到有关补丁的句子或者词语。第⑦段“母亲用惦念、安慰和爱,缝补着我生活”中的“惦念、安慰和爱”揭示了补丁的含义;第⑧段“母亲是所有人心灵上的补

14段丁”说明是心灵上的补丁 ;第⑨段母亲为我缝补衣服,说明是缝补在衣服上的补丁;第○

16段“母亲这块巨大的补丁,“而善良,是母亲给我的更珍贵的馈赠”说明是善良的补丁;第○谁家有了‘难’的缺口,她都会急切切地往上扑”说明是乐于助人的补丁。

10

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6分) (1)没有别的衣服可换,只好强忍“悲痛”穿着去上学。 ..

悲痛是悲伤哀痛的意思,在这里理解为“不情愿”或“不自在”的痛苦;“害怕被人嘲笑和白眼”的痛苦。

(2)母亲这块巨大的补丁,谁家有了“难”的缺口,她都会急切切地往上扑。 ...急切切是紧急迫切的意思,这里用叠词加深了急切程度,表现出母亲乐于助人的品质。(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是我难过时候的开心果,阴冷天气里的暖炉,停电夜里的一盏煤油灯……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安慰、支持、人生的教导以及对“我”深切的爱。同时语言酣畅,感情浓烈,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共6分。修辞手法2分,表达效果4分。意思对即可)

20段“仅此一句,我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母亲心里的话——”请展开想象,描写5.文章第○

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傻孩子,妈妈老了,只要你们都好好的,妈妈就高兴,别怕,妈妈在呢!(共3分。意思对即可)

八、(2017阜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1分)

母亲的栀子花 蔡建和

①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见到它们就像见到阔别的乡友,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②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阔叶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仅仅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高过人头。

③每到初夏时节,大小枝丫挂满了数不清的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盯着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时刻留意栀子树的变化,特别是到了花开季节,几乎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

④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这边,有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⑤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一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闭像个小喇叭,在层层绿叶的衬托下,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在母亲梳得发光的粑粑头后别上两朵。花摘完了,除了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剩下的就准备送人。母亲把花分成三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母亲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

⑥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的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要“看人家”,一看儿郎,二看男方的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那个年代定亲时兴的是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钱来买这些东西,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给我也不要,就送

11

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⑦栀子花开,就意味着端午节快到了。五六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籴到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母亲包得又快又好,我们包出来的样子却总不好看。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让人永生难忘。

⑧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她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些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这是一种力量——自强的力量,感恩的力量,伴我坚定前行。

(选自《中国精美短文精选》,有改动)

1.结合语境,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母亲说的话。(3分)

示例: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你们就等着看栀子花吧。(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上文的“闷热”“空气潮”可以看出马上要下雨。从下文我们去看枙子树的兴奋心情以及对枙子树的描写“有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可以看出明天栀子树将要开花。据此作答。

2.请你简要地谈谈文中的栀子花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4分)

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辛,坚强、乐观地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感恩他人,对儿女深沉的爱。(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品析语言,请根据提示回答问题。(6分) (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盯着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

运用“看”“瞧”“盯”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专注、仔细的情形,表达了母亲期盼栀子花开的急切心情。 (2)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闭像个小喇叭,在层层绿叶的衬托下,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欲开还闭的栀子花比作小喇叭,形象生动地写出栀子花煞是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题3分。意思对即可)

4.文章第⑦段没有直接写栀子花,而是写端午节“吃粽子”的事,为什么?(4分)

作者表面写栀子花,实际上是写自己的母亲。通过写母亲克服困难让家人吃上粽子的事情,丰富了母亲的形象。(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作者表面是写栀子花,其实是在写母亲。栀子花开正是吃粽子的时节,艰辛而又温暖的生活情景是作者终身难忘的,吃粽子和栀子花香都融入到了作者的生命和情感中。“吃粽子”这一情节表现出母亲身上自强的力量,更加突出了母亲的形象。 5.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内容上交代了栀子花给母亲带来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九、(2018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22分)

四个五角粽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