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3 19:48: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读《辩证看甲午》有感
摘 要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的结束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就当时综合国力来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远远超过了日本,而由于当时腐败的政治体制,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国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一如《辩证看甲午》的叙述方式一样,本文将转换视角,另辟蹊径,打破历史从头说直起的常规,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别对北洋海军、李鸿章、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必然性进行分析,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辩证唯物主义北洋海军,李鸿章,必然性
第1页
用辩证的眼光重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读《辩证看甲午》有感
一、从正面与负面的辩证关系来说明北洋海军的崛起和覆灭的命运 北洋海军曾经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因为它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而洋务运动曾经被评判为一无是处,当然北洋海军也在否定之列。但如果用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予以审视,在用辩证法进行评析,就不难发现,北洋海军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当然也存在诸多负面的因素。
以往有论者认为,清朝创建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理由很简单,北洋海军的创建乃清朝统治者所为,而封建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只能是为其本阶级的利益。《辩证看甲午》一书用了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重新审视北洋海军创办的历史价值,认为“镇压说”有哇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应该予以纠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一、避免了片面性,从正反两面解读北洋海军。《辩证论甲午》打破以往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在北洋海军崛起中看到它注定失败的命运,在它全军覆灭的结局中看到了它反侵略的意义。作者在批判了北洋海军的对内“镇压论”的片面性后,指出北洋海军的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野心,延缓了战争的爆发。尤其是中国购进重量级的“定远”、“镇远”铁甲舰,拉大了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差距,使之“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
1
正因如此,日本不得不把屡屡伸向朝鲜的侵略的魔爪缩回去。所以只单单看到北
洋海军的失败,而忽视它对打乱日本侵略中国时间表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第二、避免单纯的物质性,从意识形态层面解读北洋海军。近代海军是由钢铁造成的,科学技术是其劈波斩浪的动力,而意识形态才是它的灵魂。《辩证看甲午》一书不仅提出北洋海军覆灭的原因有:反动落后封建政治体制的制约、近代化海军的军事体制不完和没有确立近代海军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更从物质的表象深入到了意识形态的内里,找出了中国与日本在思想上的差距: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取向,海洋意识淡薄,大陆意识浓厚;而日本虽是蕞尔岛国,但海洋意识浓厚,尤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提出开拓国威于万里波涛,夺取制海权成为它称霸亚洲争霸世界的思想。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日本舰队不如中国海军阵容强大,但日本不论战争计划的制定,还是甲午海战的拼杀,无不以夺取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作为赢的胜利的先机;而北洋海军始终奉行守口主义的消极防御战略方针,缺乏夺取制海权的海洋意识,拱手把制海权让给了日本,从“守疆保和”到“避战保船”,结果处处被动挨打,最后船也保不住了,疆也保不成了,最终覆灭在威海卫港内。
二、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论证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必然性
关于甲午战争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必然发生的?是研究甲午战争的出发点,也是中日史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日本史学界有人在散布“偶然论”,他们说“日清战争”是由于偶然因素而爆发的非计划、非预谋的战争;日本政府出于内政原因,或者说是偶然的阴差阳错,才不得不开始了并不希望发生的战争。,如此云云。把战争狂人打扮成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样子,其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