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2:51: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将铝镁合金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 .
(1)称取5.4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溶于V mL 2.0mol/L NaOH溶液中.为使其反应完全,则NaOH溶液的体积V≥ _________ . (2)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该步骤中若未洗涤固体,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 _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方案二】
将铝镁合金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测定生成气体在通常状况(约20℃,1.01×105Pa)的体积. (1)同学们拟选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如图1:
①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是:A接 _________ 接 _________ 接 _________ (填接口字母,可不填满.)
②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也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帮助分析原因 _________ .
③实验结束时,在读取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时,你认为合理的是 _________ . A.待实验装置冷却后再读数
B.上下移动量筒F,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C.上下移动量筒G,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D.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
(2)仔细分析实验装置后,同学们经讨论认为以下两点会引起较大误差:稀硫酸 滴入锥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氢气,也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实验结束时,连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小.于是他们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 _________ .
②实验前后碱式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1 mL、V2 mL.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 _________
mL.
2012-2013学年湖南省湘中名校联考高三
(上)月考化学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3分)实验室里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是不相同的,如图是常见的一些保存药品的试剂瓶.下列用于存放这些试剂的试剂瓶使用正确的是( )
A. 用①瓶盛装浓硝酸 B. 用②瓶盛烧碱溶液 C. 用③瓶盛大理石 D.用 ④瓶盛浓硫酸
考点: 化学试剂的存放. 专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①为玻璃塞的广口瓶,一般盛放固体药品;②为橡胶塞的细口瓶,一般盛放碱溶液;
③为玻璃塞的细口瓶,一般盛放酸性、中性溶液;④为棕色试剂瓶,一般盛放见光容易分解的药品,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浓硝酸为液体,且见光容易分解,不能盛放在①无色的广口瓶中,应该选用
④,故A错误;
B.烧碱溶液能够与玻璃塞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应该需要橡胶塞,烧碱溶液可以盛放在②中,故B正确;
C.大理石为固体,应该盛放在广口瓶中,②为细口瓶,应该选用①,故C错误; D.浓硫酸比较稳定,见光不分解,不需要避光保存,不需要选用棕色试剂瓶④,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化学试剂的性
质及正确的保存方法,如:见光分解的试剂,需要避光保存,液体保存在细口瓶、固体保存在广口瓶中等. 2.(3分)(2013?上海模拟)A、B、C、D都是含碳、氢、氧的单官能团化合物,A水解得B和C,B氧化可以得到C或D,D氧化也得到C.若M(X)表示X的摩尔质量,则下式中正确的显( ) A. M(A)=M(B)+MB. 2M(D)=M(B)C. M(B)<M(D)D.M (D)<M(B)
(C) +M(C) <M(C) <M(C)
考点: 有机物的推断;烃的衍生物官能团. 专题: 压轴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由 于A、B、C、D都是含C、H、O的单官能团化合物,有如下的转化关系:A+H2O→B+C,
B→
C或D,D
C,由此可见A为酯、B为醇、D为醛、C为羧酸,且B、C、
D均为含相同的碳原子,A分子所含碳原子数为B或C或D的2倍,由醇到醛失去2
个氢原子,摩尔质量醛小于醇的,由醛到羧酸,增加1个氧原子,摩尔质量羧酸大于醛的.又因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比氢原子的大得多,故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醇的,所以有M(D)<M(B)<M(C),据此结合选项解答. 解答: 解:由于A、B、C、D都是含C、H、O的单官能团化合物,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A+H2O→B+C,B→
C或D,D
C,由此可见A为酯、B为醇、D为醛、C为
羧酸,且B、C、D均为含相同的碳原子,A分子所含碳原子数为B或C或D的2倍,
由醇到醛失去2个氢原子,摩尔质量醛小于醇的,由醛到羧酸,增加1个氧原子,摩尔质量羧酸大于醛的.又因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比氢原子的大得多,故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醇的,所以有M(D)<M(B)<M(C),
A、A为酯、B为醇、C为羧酸,都是单官能团化合物,由A+H2O→B+C,故M(A)+18=M(B)+M(C),故A错误;
B、B为醇、D为醛、C为羧酸,且B、C、D均为含相同的碳原子,由醇到醛失去2个氢原子,由醛到羧酸,增加1个氧原子,故有2M(D)=M(B)﹣2+M(C)﹣16,即2M(D)=M(B)+M(C)﹣18,故B错误;
C、B为醇、D为醛、C为羧酸,且B、C、D均为含相同的碳原子,由醇到醛失去2个氢原子,摩尔质量醛小于醇的,由醛到羧酸,增加1个氧原子,摩尔质量羧酸大于醛的.又因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比氢原子的大得多,故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醇的,所以有M(D)<M(B)<M(C),故C错误;
D、由C中分析可知,B为醇、D为醛、C为羧酸,且B、C、D均为含相同的碳原子,由醇到醛失去2个氢原子,摩尔质量醛小于醇的,由醛到羧酸,增加1个氧原子,摩尔质量羧酸大于醛的.又因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比氢原子的大得多,故羧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醇的,所以有M(D)<M(B)<M(C),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醇、醛、酸、酯的相互转化关系等知识,难度中等,培养学生将化学问题抽象
成数学问题,通过计算和推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注意A能够水解说明这种化合物是酯类化合物,又因为B可转化成C,说明B和C的含碳数是相同的. 3.(3分)向盐酸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Al(OH)3的量随着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P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N点对应的溶液一定得到B点的溶液
﹣﹣
B. 图中B→C的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C. 若M、N的纵坐标数值相同,则横坐标数值之比为1:3 D. 原溶液中盐酸和AlCl3物质的量的浓度之比为1:3
考点: 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首先发生NaOH+HCl═NaCl+H2O,盐酸反应完毕,再发生反应3NaOH+AlCl3=3NaCl+Al
(OH)3↓,最后发生NaOH+Al(OH)3=NaAlO2+2H2O,沉淀溶解,
A.B点沉淀最大,溶液中溶质为NaCl,P点的溶液为HCl、AlCl3混合溶液,N溶液为NaCl、NaAlO2混合溶液,将P、N两点溶液混合发生反应3NaAlO2+6H2O+AlCl3=4Al(OH)3↓+3NaCl,AlCl3有剩余;
B.图中B→C的过程是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C.M、N的纵坐标数值相同,横坐标数值之比不一定为1:3,与纵坐标的值有关; D.由图可知盐酸完全反应、氯化铝完全反应生成沉淀量最大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3,即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由结合方程式计算. 解答: 解:首先发生NaOH+HCl═NaCl+H2O,盐酸反应完毕,再发生反应
3NaOH+AlCl3=3NaCl+Al(OH)3↓,最后发生NaOH+Al(OH)3=NaAlO2+2H2O,沉淀溶解,
A.B点沉淀最大,溶液中溶质为NaCl,P点的溶液为HCl、AlCl3混合溶液,N溶液为NaCl、NaAlO2混合溶液,将P、N两点溶液混合发生反应3NaAlO2+6H2O+AlCl3=4Al(OH)3↓+3NaCl,AlCl3有剩余,混合后为NaCl、AlCl3混合溶液,故A错误;
﹣
B.图中B→C的过程是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
+2H2O,故B正确;
C.M、N的纵坐标数值相同,横坐标数值之比不一定为1:3,与纵坐标的值有关,不能是任意点,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盐酸完全反应、氯化铝完全反应生成沉淀量最大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之比为1:3,即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由NaOH+HCl═NaCl+H2O、3NaOH+AlCl3=3NaCl+Al(OH)可知原溶液中HCl、AlC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
则原溶液中盐酸和AlCl3物质的量的浓度之比为1:1,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图象形式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清楚各阶段发生的反应是关键,C选项为易错
点,只有唯一的点满足关系. 4.(3分)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
B. 常温下,1L 0.1mol?L1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小于0.1NA C. 标准状况下,2.24L Cl2溶于足量的水中,转移电子总数为0.1NA
﹣
D. 在某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只有I,则每生成0.3mol I2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必
为0.6NA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 A、乙烯和丁烯最简式相同为CH2,计算21.0gCH2中含有碳原子数;
B、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中阴离子增多; C、氯气和水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
D、还原剂只有I,则每生成0.3mol I2反应,若碘离子被氧化生成则转移电子物质的量可能是0.6NA,若是碘离子和碘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反应生成,则电子转移为0.5mol. 解答: 解:A、乙烯和丁烯最简式相同为CH2,计算21.0gCH2中含有碳原子数
=
×1×NA=1.5NA,故A正确;
﹣
﹣
B、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中阴离子增多,常温下,1L 0.1mol?L1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
总数大于0.1NA,故B错误;
C、氯气和水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标准状况,2.24L Cl2溶于足量的水中,转移电子总数小于0.1NA,故C错误;
D、还原剂只有I,则每生成0.3mol I2反应,若碘离子被氧化生成则转移电子物质的量可能是0.6NA,若是碘离子和碘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反应生成,则电子转移为0.5mol,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分析应用,主要是气体摩尔体积的条件应用,盐类水解分
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计算,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5.(3分)有A、B、C三种可溶性化合物,它们所含的离子是Ag+、CO32、OH、NO3、Ba2+、Na+取相同质量的这三种物质,配成相同体积的三种溶液,测得其物质的量浓度大小依次为A>B>C,则A物质是( ) A. A gNO3 B.N a2CO3 C. D.N aOH Ba(OH)2
考点: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B、C三种溶于水的物质,先根据离子反应判断:碳酸根离子只能结合钠离子形成
碳酸钠,则氢氧根离子则只能结合银离子和钡离子中的钡离子,形成氢氧化钡,剩下的
﹣
﹣
﹣
﹣
离子组成硝酸银,再根据n=、c=可知,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大,物质的量浓度越小,据此判断出A、B、C名称.
﹣
解答:解 :A、B、C三种溶于水的物质,由于CO32离子与Ag+、Ba2+形成难溶物,所以CO32
离子只能结合Na+离子形成Na2CO3;而OH离子与Ag+离子结合生成难溶物,所以
﹣﹣
OH只能结合Ba2+离子形成Ba(OH)2;最后剩下Ag+离子与NO3离子形成AgNO3,
﹣
﹣
由n=、c=可知,相同体积的溶液、溶质的质量相同时,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小,
根据c(A>c(B)>c(C))可知,M(A)<M(B)<M(C), 由于M(碳酸钠)<M(硝酸银)<M(氢氧化钡), 所以A为Na2CO3,B为AgNO3,C为Ba(OH)2,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注意根据离子共存情况判断出物质中的离子组成,再根据
题中信息对各物质作出判断,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