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7:28: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旧性粘连外,未见明显异常。 1.请写出病理诊断和分析死亡原因。
2.用脏器病变解释临床表现:鼻和牙龈出血、呕血、腹腔积液。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近列出答案要点)
8.1.01 ①胃炎;②胃黏膜上皮或/和腺体;③杯状细胞、吸收上皮细胞、Paneth细胞等。 8.1.02 ①胃癌;②胃壁癌细胞弥漫性浸润;③胃壁增厚变硬、腔缩小、黏膜皱襞消失,似皮革。
8.1.03 ①多种原因;②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③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途径改建并形成假小叶;④肝脏变形、变硬。 8.1.04 胃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8.1.05 ①多种原因;②食管下段黏膜鳞状上皮;③胃黏膜柱状上皮。 8.1.06 ①胃黏膜;②各种炎细胞浸润。
8.1.07 ①肝炎;②单个细胞死亡(凋亡);③胞质浓缩、胞核固缩以至消失;④深红色、均匀、浓染的圆形小体。
8.1.08 ①肝炎;②一个或几个肝细胞坏死;③炎细胞浸润。 8.1.09 ①胃体、胃底部腺体;②似幽门腺的黏液分泌细胞。
8.1.10 ①肝细胞带状、融合性坏死;②小叶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二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两个门管区之间;③慢性中度和重度肝炎。
8.1.11 ①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②光镜:肝细胞质呈嗜酸性微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②电镜:内质网池内线状或小管状的HBsAg。
8.1.12 ①慢性肝炎;②肝小叶周边的界板肝细胞;③肝细胞坏死、崩解;④炎细胞浸润。 8.1.13 ①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②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条索;③纤维条索互相连接形成间隔;④肝小叶结构未改建。
8.1.14 ①纤维组织分割、包绕肝细胞团;②肝细胞索排列紊乱;③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二个以上。
8.1.15 ①末稍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形似蜘蛛;②肝功能障碍体内雌激素过多。 8.1.16 ①原发性肝癌;②肝脏内单个癌结节直径<3cm;③2个癌结节总和直径在3cm以下。 8.1.17 ①胃癌;②癌组织浸及胃壁黏膜下层以下者。
8.1.18 ①肝细胞质内胆汁淤积;②肝细胞坏死,胞质疏松呈网状、核消失。 8.1.19 ①严重细胞水肿;②细胞肿大呈球形,胞质透明。 四、问答题(此处近列出答案要点或列简表比较)
31 / 50
8.4.01 ①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嗜酸性坏死、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等;②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为主;③间质反应性增生(包括Kuppffer细胞、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和肝细胞再生。
8.4.02 ⑴病变特点:①溃疡小,圆形、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平坦;②溃疡底部分为四层,即炎性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层;③可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合并症。⑵临床表现:节律性的腹上区疼痛、反酸、打呃等。
8.4.03 ⑴发生机制:①小叶下静脉受压;②肝窦变窄和减少;③肝动脉与门静脉间异常吻合支形成。⑵临床表现:脾大、胃肠道淤血、腹腔积液,侧支循环形成。 8.4.04
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区别
良性溃疡(胃溃疡)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溃疡直径一般<2cm 溃疡直径常>2cm 深度 较深 较浅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明显
周围黏膜 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8.4.05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及破裂大出血,为常见死因。痔静脉丛曲张、破裂出血(便血)。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
8.4.06 ⑴分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⑵病变特点:胃黏膜变薄,腺体小、少,肠上皮化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等。 8.4.07 (一)病理诊断 1.门脉性肝硬化
(1)食道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胃及小肠内积血2000ml (3)淤血性脾大 2.陈旧性胸膜炎
(二)死亡原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所致失血性休克
(三)肝硬化→肝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降低→鼻、牙龈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腹腔积液、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呕血。
32 / 50
一、名词解释
9.1.01 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 9.1.02 R-S细胞(Reed-Sternberg cell) 9.1.03 镜影细胞(mirror image cell)
9.1.04 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9.1.05 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 9.1.06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 9.1.07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9.1.08 组织细胞增生症(histiocytosis) 9.1.09 Ph1染色体(Ph1 chromosome) 9.1.10 Birbeck颗粒(Birbeck granule) 四、问答题
9.4.01 霍奇金病的组织学诊断依据主要有那些?
9.4.02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何不同?
9.4.03 简述所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9.1.01 ①骨髓以外组织及脏器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②多见于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③常见于肝、脾、淋巴结等。
9.1.02 ①一种体积大的双核状或多核状的瘤巨细胞;②瘤细胞胞质丰富;③细胞核呈双叶或多叶状,状似双核或多核细胞;④大嗜酸性核仁,周围有空晕。
9.1.03 ①典型的R-S细胞;②细胞核呈双叶核,面对面的排列,核仁突出,嗜酸性;③对霍奇金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9.1.04 ①一种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的高度恶性的B淋巴细胞肿瘤;②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常位于颌骨、颅骨、面骨、腹腔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③非洲地区多见;④满天星图像;⑤发生与第8号染色体上的c-myc基因有关的易位,最常见的是t(8;14)。
9.1.05 ①细胞毒性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或者NK细胞)来源的侵袭性肿瘤;②绝大多数发生在淋巴结外,尤其是鼻腔和上呼吸道;③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常侵及血管、嗜上皮性,有广泛的坏死。
9.1.06 ①骨、眼眶、皮肤、淋巴结、胃肠道、前列腺、睾丸、乳腺等处出现局限性的原始粒细胞肿瘤;②可发展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9.1.07 ①严重感染、某些恶性瘤、药物中毒、大量出血和溶血反应等刺激造血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②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多;③有幼稚细胞出现。
9.1.08 ①各种组织细胞或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②包括肿瘤性和反应性两种;③肿瘤性有罕见的组织细胞肉瘤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④反应性有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和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9.1.09 ①22号染色体的长臂易位至9号染色体长臂;②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有Ph1染色体;③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有决定性的意义。
9.1.10 ①Langerhans细胞特有的超微结构;②电镜下为一种呈杆状的管状结构,中央有一纵行条纹和平行排列的周期性条纹,形似一条小拉链;③有时一端有泡状膨大似网球拍状。 四、问答题(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9.4.01 ①肿瘤细胞:诊断型R-S细胞为代表的系列R-S细胞。R-S细胞包括:镜影细胞(诊断性R-S细胞)、腔隙型细胞(陷窝细胞)、“爆米花”细胞、多形性或未分化的R-S细胞;②多量的炎细胞;③淋巴结结构部分或全部破坏。
33 / 50
9.4.02 ⑴非霍奇金淋巴瘤:①淋巴结结构部分或全部破坏;②细胞呈单克隆性增生;③常有正常结构被侵袭和包膜外浸润;④淋巴结进行性增大;⑤可发生扩散转移;⑥抗感染治疗无效。
⑵淋巴结反应性增生:①淋巴结结构呈可逆性改变;②细胞成分为以成熟浆细胞为标志的B淋巴细胞衍化系列;③无正常结构被侵袭和包膜外浸润;④不发生扩散转移;⑤淋巴结时大时小;⑥抗感染治疗可愈。
9.4.03 ①全身性、系统性、肿瘤性增生;②病变累及全身各种器官,但以淋巴结、脾、骨髓病变最严重;③受累组织内肿瘤性的组织细胞样细胞增生,呈散在分布的灶性浸润;④瘤细胞类似于组织细胞及其前体细胞;⑤免疫组化瘤细胞为T细胞性或NK细胞性;⑥发热、乏力、全身淋巴结大,肝、脾大,晚期可出现黄疸、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一、名词解释
10.1.01 新月体(crescents)
10.1.02 蚤咬肾(punctate petechiae over the renal surface and cortices or flea-bitten kidney) 10.1.03 大红肾(large red kidney) 10.1.04 大白肾(large white kidney) 10.1.05 马鞍肾(saddle kidney)
10.1.06 上行性感染的肾盂肾炎(upward infectious pyelonephritis) 10.1.07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10.1.08 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
10.1.09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secondary granular and contracted kidney) 10.1.10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10.1.11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
10.1.12 下行性(血源性)感染的肾盂肾炎(downward infectious pyelonephritis or hematogenous infectious pyelonephritis) 10.1.13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10.1.14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 or Wilms, tumor) 四、问答题
10.4.01 简述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0.4.02 简述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0.4.03 简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10.4.04 阐述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10.4.05 试比较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的异同。 10.4.06 临床病理讨论
患者,女,45岁。因“间断性眼睑浮肿5年,血压持续性增高2年,多尿、夜尿1+年,尿量明显减少伴呕吐5天”入院。自述10岁时曾患过“肾炎”,经住院治疗痊愈。体格检查:血压25.6/18.0kPa(192/135mmHg)。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尿:密度1.008,蛋白(+++),颗粒管型(+),脓细胞(-)。血非蛋白氮(NPN)214mmol/L。入院后经抢救治疗,于第5天出现嗜睡及心包摩擦音,第7天出现昏迷,第8天死亡。
尸体解剖主要所见:左肾重37g,右肾重34g;两肾体积明显缩小,表面呈细颗粒状,但无瘢痕;切面见肾实质变薄,皮髓分界不清,肾盂粘膜稍增厚但不粗糙。镜下见多数肾小球萎缩、纤维化、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残留肾小球
34 / 50
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大;间质小动脉壁硬化,管腔狭小。心重450g,心包脏层粗糙,有少数纤维蛋白附着,并有少量出血点,左室壁增厚,左右心室稍扩张。脑重1600g,脑回增宽,脑沟变浅。 请讨论:
1.请作出本例病理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 2.结合病理解剖所见解释临床表现。 3.请讨论本例死因。 答案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10.1.01 ①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②增生的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单核细胞;③呈新月形。
10.1.02 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③肾表面和切面可见散在的小出血点。
10.1.03 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双肾对称性肿大,充血。
10.1.04 ①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或膜性肾小球肾炎等;②双肾肿大、颜色苍白。 10.1.05 ①慢性肾盂肾炎晚期;②肾体积缩小、质硬,表面形成深凹的瘢痕。
10.1.06 ①下泌尿道(如尿道、膀胱)的炎;②细菌沿输尿管或输尿管周围的淋巴管上行到肾盂;③肾盂肾间质的化脓性炎;④大肠杆菌。
10.1.07 ①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②轻微病变性肾小球性肾炎、膜性肾小球性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0.1.08 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发病突然,明显血尿、少尿、轻~中度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10.1.09 ①肾炎晚期;②肾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颜色苍白;③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10.1.10 ①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②原发或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③血尿、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晚期肾衰竭。
10.1.11 ①细菌感染;②肾小管、肾盂和肾间质为主的化脓性炎;③发热、腰痛、脓尿等;④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
10.1.12 ①体内有感染灶;②细菌经血流到达肾;③肾小球和肾小球周围间质化脓性炎;④肾盂炎;⑤多为双侧。
10.1.13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瘤;②好发于肾上极;③圆形、边界清楚、大小不一、切面呈淡黄*色或灰白色等多种色彩的肿块;④细胞形态和排列多样,以透明细胞癌最多见。 10.1.14 ①胚胎性生肾组织发生的恶性瘤;②最常见于儿童;③原始肾小球样和肾小管样结构,横纹肌、平滑肌、胶原纤维、软骨、骨和脂肪组织。 四、问答题(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或列简表比较)
10.4.01 ⑴概念 ①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急性炎;②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
⑵病理变化:1)肉眼 ①大红肾;②蚤咬肾。2)光镜 ①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明显增生,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②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③电镜 基膜和上皮细胞间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沉积物。3)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10.4.02 ⑴概念 ①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②病变进展较快。
⑵病理变化 1)光镜下见肾小球内大量新月体形成,开始为细胞性新月体,后期转化
35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