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3:51: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8.拔罐的作用主要有:()
A.温经通络B.行气活血C.祛湿逐寒D.消肿止痛 E.升阳举陷
49.皮肤针是从以下哪些古代刺法发展而来( ) A.扬刺B.巨刺C.输刺D.毛刺E.半刺 50.疏波常用于治疗()
A.肌肉、关节损伤B.痿证C.痛证 D.韧带的损伤E.神经血管痉挛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4分) 1.夹持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从切循、弹按和针下感应加以辨别经气的虚实变化情况;凡表现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和感觉迟钝等现象为虚;表现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和感觉过敏等现象为实。()
3.艾灸法临床应用较广,以治疗寒证、虚证、阴证为主,临床常用于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的疾病,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者。()
4.皮内针埋针宜选用较易固定和不妨碍肢体运动的穴位。()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为头皮针的_____________,主治 ________________。
2.皮肤针叩刺时要用灵活的,不可,避免使用臂力。
3.电针的刺激参数包括、波幅、波宽、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为刺激量的问题。
4.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_____________、药物的_____________。 5.鍉针操作时,弱刺激按压时可结合_____________,强刺激按压时可结合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指力 2.扬刺法 3.搜气法 4.皮内针法 5.平补平泻
五、简答题(每题3分,共6分) 1.白虎摇头
2.耳针法的适应范围 六、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比较爪、摄、循三法的异同。 2.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范围。
简要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 2.D 3.B 4.C 5.C 6.D 7.A 8.C 9.E 10.D 11.C 12.B 13.D 14.A 15.B 16.B 17.A 18.B 19.D 20.C 21.B 22.A 23.A 24.C 25.A
(二)B型题
26.A 27.D 28.A 29.D 30.D 31.A 32.B 33.A 34.E 35.B 36.E 37.E 38.C 39.A
(三)C型题:
40.B 41.A 42.C 43.D 44.A 45.B (四)X型题
46.BCDE 47.ACDE 48.ABCD 49.ADE 50.ABD 二、判断题
1.×2.√3.√4.√ 三、填空题
1.顶颞前斜线;运动功能障碍病症 2.腕力直刺、弹刺、速刺;斜刺、压刺、慢刺、拖刺 3.波形;频率 4.注射部位;性质与浓度 5.捻转法;震颤法
四、名词解释
1.身体之力经过肩、肘、腕关节及手指,通过针身到达针尖的力量和用力技巧的协调性,具有用力大小和用力技巧两个方面。
2.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3.针刺不得气的情况下,先退针至浅层,向前后左右改变针刺方向有目的反复进退搜寻以催气的方法。
4.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5.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它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中等速度出针。
五、简答题
1.又称赤凤摇头法,是在深层得气而向外退针时,结合直立针身左右摇针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即“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2.耳针法的适应范围
目前我国用耳穴治疗病症己达200多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神经、眼、耳鼻咽喉、皮肤各科。其中以痛症的治疗效果为佳。同时对于变态反应疾病、各种炎症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也有较好的疗效。耳针还可以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治疗输液反应。还可用于戒烟戒毒等。
(1)各种疼痛性疾病。 (2)各种炎症性疾病。 (3)功能紊乱性疾病。 (4)过敏与变态性疾病。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6)传染病。
(7)用于手术麻醉。 六、问答题
1.三种都为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爪是标记穴位及宣散气血以使进针无痛的方法。 循是循按经脉,以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可以催气、行气、解除滞针、
减轻病人的紧张。
摄是用爪甲切掐经脉,在经气涩滞时使用的方法。用以行气和解除滞针。摄法与循法时常结合使用。
2.艾灸法的治疗作用温热透达腧穴深部。
(1)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4)回阳固脱: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5)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 (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疮疡、痈疽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
适应范围为一切寒证、虚证、阴证,对慢性病以及阳气虚寒者尤宜。
附:主要参考书目
1.陆寿康.《刺发灸法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次印刷。 2.陆寿康.《刺法灸法学习题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方剑桥.《刺发灸法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同步辅导丛书).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刘炎.《特种针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梁繁荣.《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6.张心曙,凌昌全,周庆辉.《实用腕踝针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2003年2月第2次印刷。
1、请简要回答针刺深度的依据有哪些? ①依据腧穴部位定深浅 ②依据疾病性质定深浅 ③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 ④依据体质、体格定深浅 ⑤依据季节时令定深浅 ⑥依据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