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7 7:32: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0—2011学年度新余一中高一年级第二次段考
语 文 试 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I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一、(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叱咤(chà) 谦逊(xùn) 酣畅(hān) 婆娑(suō) ....B.菲薄(fěi) 倘使(tǎng) 作揖(yī) ...D.执拗(niù) .A.惺忪 B.褴褛 C.蹒跚 D.葱茏
敛裾(jù) .
蠕动 揩油 窒息 漪郁
租赁(lìn) .
C嬉笑(xī) 撰写(zhuàn) 游说(shu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欧打 吆喝 焦灼 卜噬
祟山峻岭
弄堂(nòng) .
袅娜(nuó) 譬如(pì) ..
阴谋鬼计 雨雪霏霏 绿草如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子工业要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B.文章对环境污染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C.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使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D.许多胃肠专家认为,空腹时嚼口香糖,会使人感到恶心、头晕、胃疼甚至胃溃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 B.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 C.徐志摩神思飘逸、富于变化的个性在《再别康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表现。 .... D.他最终为自己的腐败堕落付出代价,等待他的将是20年的狱中峥嵘岁月。 ....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学§科§网Z§X§X§K]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手机文学 蒋信伟
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
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节选自《文汇报》2007年12月23日)
6.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D.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7.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
B.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C.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D.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三、(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
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 B.不及以闻,自追之 . C.若亡,何也 . D.王素慢无礼 . ①滕公奇其言 . ③何奇之 .
具:准备,备办 闻:听说 若:你 素:一向
学科网Z,X,X,K]
10、选出对下面活用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 .④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
⑤吾亦欲东耳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②④⑤ 11、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12、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 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四(28分)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
译文:
(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
译文:
(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
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
汲井开园日日新。 学科网ZXXK]
四月带花移芍药,
学*科*网Z*X*X*K]
注:贞元十四年大旱时所作。
(1)诗的前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3分)
答:
(2)简析诗歌的后二句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 15、填空(12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3)民生各有所乐兮, 。 ,岂余心之可惩。 (4)磐石方且厚, ;蒲苇一时纫, 。 (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间的诗歌。
按内容可分为_ ____、____ _ 、 __ ____三部分,《诗经》主要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6)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 。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老父如子 袁利霞
父亲70岁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走路腿抬不起来,脚蹭着地,嚓嚓地响。从屋里听,分不清是他在走路,还是我那8岁的侄儿在走路。有时候饭菜不可口,他就不吃;天凉了,让他加件衣服,得哄好半天。在院子里,父亲边走边吹口哨——全没有一点父亲的威严。
不知忧国是何人! Z_xx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