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6 18:24: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届高三年级统测(一)试题
历 史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皇帝制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道:“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等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家国一体 .君权至上 .宗族制度 .嫡庶有别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 1 - / 13
朝代 比例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 唐 . 北宋 .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年、年、年、年、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
.历史研究的角度影响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即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材料意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注重( )
.因地制宜 .适时播种 .使用绿肥 .精耕细作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 .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 .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明朝时,“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这反映了当时 ( )
. 商品经济发展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封建剥削减轻 .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
- 2 - / 13
.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 .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与这一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 )
.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从严治吏,消除贪腐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礼法并用,风清气正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道:“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材料表明文人画( )
.主张逼真的艺术效果 .体现时事现实的发展变化 .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 .追求抒情写意的艺术风格
.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年以后则以公历月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 .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自由民是社会的主体阶层 .法律掺杂原始落后习俗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
- 3 -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