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3 11:07: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临床上出现“三低一高”的典型表现,即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动脉血压降低,而总外周阻力增高。

3.全身炎症反因综合征(SIRS)

【答案】 指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炎症。 4.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答案】 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三、简答题

1.简述休克的分类?

【答题要点】 ①按病因分类:分为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等;②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③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高排低阻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低排低阻型休克。 2.什么是休克病人的“自我输血”,其发生机制及意义如何?

【答题要点】 在休克早期,通过容量血管收缩,增加回心血量的代偿方式。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多。意义: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3.什么是休克病人的“自我输液”?

【答题要点】 在休克早期,通过组织液回流进入血管,增加回心血量的代偿方式。机制: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意义: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4.简述休克早期病人脸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和尿量减少的机制。 【答题要点】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使皮肤血管收缩,导致苍白、冷;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引起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使心率加快,外周阻力增加,使舒张压升高,故脉搏细速、脉压减小;肾血管收缩,肾灌流量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5.目前在休克治疗中缩血管和扩血管药物使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题要点】 一般在休克早期,需选择性地扩张微血管以减少微血管的过度代偿而强烈收缩;在休克后期,可选用血管收缩剂,起轻度选择性收缩作用,特别对肌性小静脉或微静脉作用后可防止容量血管的过度扩张。对于特殊类型的休克如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使用缩血管药物是最佳选择。 四、论述题

1.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的改变及其机制。

【答题要点】 微循环的改变:主要有小血管收缩或痉挛,尤其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使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真毛细血管关闭,真毛细血管网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和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使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主要与各种原因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有关,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小血管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α-肾上腺素受体又占优势。在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脏器的微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急剧减少;而β-肾上腺素受体受刺激则使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增加,营养性血流减少,组织发生严重的缺血性

41

缺氧。此外,休克早期体内产生的血管紧张素Ⅱ等其他体液因子也都有促使血管收缩的作用。

2.试述休克进展期微循环的改变及其机制。

【答题要点】 微循环的改变:特征是淤血。休克持续一定时间,内脏微血管的自律运动现象首先消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同时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也较前减轻,血液不再局限于通过直捷通路,而是由弛张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进入真毛细血管网,微循环血液灌多流少,毛细血管中血液淤滞,处于低灌流状态,组织细胞严重淤血性缺氧。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与长时间微血管收缩和缺血、缺氧、酸中毒及多种体液因子的作用有关。①酸中毒:缺氧引起组织氧分压下降,CO2和乳酸堆积。酸中毒导致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使微血管舒张;②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