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8:57: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筋瘤好于下肢,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一、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早期可见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患肢逐渐静脉怒张,尤其是小腿部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病程长久者,患肢皮肤血运营养障碍,可发生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发生湿疮和形成溃疡。 二、术前干预方案

(1)中药薰洗治疗:选用:红花、川芎、威灵仙、透骨草、艾叶、牛膝等药,水煎后先薰后洗,注意不要过热,以免加重组织坏死。

(2)中药外敷:有脓和腐肉者,选用黄连膏外敷外敷,功效为祛腐生肌。坏疽面腐肉已去、肉芽新鲜时,可用紫草油外敷,功效为生肌长肉。如出现浅静脉炎时,可选用金黄膏外敷,作用为活血化瘀。如下肢疼痛明显、肿胀明显,可用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以温经通络、化瘀止痛。 三、术后干预方案

1.中药口服治疗 (1)劳倦伤气型:

证候: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

63

力,腕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寒湿凝筋型:

证侯: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治法:暖肝散寒,益气通脉。 方药: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3)外伤瘀滞型

证侯: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2.辩证选择服中成药

对于病程长、证候要素较多,如同时具有风、瘀、痰、湿等证的患者可辩证配合选用中成药治疗,如草木犀流浸液片2-5片每日3次,口服。

3.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筋瘤住院患者可辩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寒湿凝滞者,可酌情选用丹参注射液20ml等;劳倦伤气者,可酌情选用舒血宁注射液20ml等。

4.外用涂抹中药

脉复康是一种纯中药,对身体没有任何的副作用,采用的是外用涂

64

抹,定向吸收,有效成分直达病灶,对静脉、首位毛细血管、经络进行逐层推进的深入治疗,最终在经络中彻底清除病灶。 四、疗效标准

治愈:患肢酸胀、疼痛消失,下肢迂曲扩张的静脉消失。好转:患肢酸胀、疼痛好转,下肢迂曲扩张的静脉减少。 未愈:患肢酸胀、疼痛不消,下肢仍有迂曲扩张的静脉。

65

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脱疽是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所致。脱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由于大、中动脉硬化,内膜出现斑块,从而引发动脉狭窄、闭塞而导致下肢缺血改变的周围血管常见疾病。它是全身性疾病,多发生于大中、动脉,临床以下肢慢性缺血性改变为主。 一、诊断依据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咽、外伤等病史。

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小腿可有游走性青蛇毒(静脉炎)。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进而发生于性坏死,疼痛剧烈,彻夜不眠,抱膝而坐。溃烂染毒时,出现湿性坏死,肢端红肿热痛,全身发热。

3.患者大多为20~40岁男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X线胸部摄片、血脂血糖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二、术前干预方案

1.未溃者活血化瘀通络药物熏洗(水温不要太高)

2.已溃者可外用药物治疗如生肌玉红膏、紫草油、黄连膏。 3.针灸治疗:针刺肩髎、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同时可使用电疗仪。

66

4.治疗全程可以使用中药制剂丹参注射液、脉络宁、川芎嗪静点。 三、术后干预方案

1、中药内服。

(1)寒凝血脉证:肢体肢端发凉、冰冷,肤色苍白,肢体疼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弦细。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阳和汤加减。若有血瘀之象可加桃仁、红花;若疼痛可加元胡、白芷。发于上肢加桂枝,发于下肢可加牛膝。其他:血塞通胶囊,0.36g,口服,日三次;脉络舒通颗粒,20g,口服,日三次;丹参川芎嗪针,200mg,静点,日一次,川芎嗪针,160mg,静点,日一次。

(2)血瘀脉络证:肢体发凉、麻木、刺痛,夜间静息痛,病位点可有瘀斑、瘀点,皮肤潮红或紫红色;舌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红绛、紫暗,脉弦涩或沉细。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若兼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若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白芷。瘀阻较甚时可加入穿山甲。其他:血塞通胶囊,0.36g,口服,日三次;脉络舒通颗粒,20g,口服,日三次;丹参川芎嗪针,200mg,静点,日一次,川芎嗪针,160mg,静点,日一次。

(3)热毒蕴结证:肢体坏疽或呈干性或伴脓出,局部红肿疼痛,或伴有瘀点瘀斑,可有发热,恶寒,严重者神志失常;舌质红绛,舌苔初白腻、黄腻,久之黄燥或黑苔,脉滑数、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6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