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18:33: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有本性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2.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生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比作:用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4.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根, 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 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5.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1.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2.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过去了。 B1.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2.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代表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1.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2.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1.有两处比喻,例2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1.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家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2.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刻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主要有那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 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 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 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 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
六.举例说明粘连和比拟的区别。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1.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事物都出现。例2,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词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1.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 天简直热的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蜒水。
八.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辞格,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栓关的例子,分析一下他们的修辞效果 双关有两类。
一类是谐音双关。例如:
我失骄阳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闻讯吴刚和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
第二句中的“杨柳”字面上写的是轻轻飘飏直上重霄的氧化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歌颂他们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谐音双关,寓意伸长。 一类是语意双关。例如:
可是匪徒们走上着几十里的大山脊,他们没有想到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露出了马脚”的另一种意义是匪徒露出了破绽。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很有表现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刻是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 例如:
也有解散鞭子,盘的平的,初夏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实在是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 用引号表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1.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到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鲁迅先生》) 2.流氓欺乡下佬,洋人大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1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的。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2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3是双关。它有意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意思却在于他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御用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一 对比和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 映衬的表达作用。
A 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B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做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1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 “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2中的“风和日暖” “山溪婉转” “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之心情。这是用陪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已收到“绿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二 举例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1.红军哥呀, 我盼你,
夜里不能把眼闭, 草枕天天用泪洗!
红军哥呀, 我盼你,
大浪里破船盼人救,
旱焦的秧苗盼甘雨。 (乔林《白兰花》)
2.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以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工作。
例1是反复。它为了突出语意,增强感情,特地反复使用“红军哥呀,我盼你”,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表达手段,效果突出。例2是重复。字面有重复,语意也有重复,这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乏味,根本没有什么修辞效果。
三 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