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24 10:10: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题。目前由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牵涉了政府很大一部分财力和物力,暂时还无暇顾及农村问题,所以政府对农村的“不干预”形式仍会延续下去。 思考题:
1.请分析并比较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2.请分析政府责任的三种“理想模式”的利弊和适用范围?并说明分别适用的条件。
3.三种“理想模式”中,哪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为什么?
如何辨析“社会福利”?
福利、社会福利是人们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语,同时它们又是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两者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时有变化,以致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内涵是如此的复杂多样,使人们感到困惑不已,无所适从。在学术领域,对社会福利的内涵有多种理论上的概括。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福利的涵义有五种不同的理解,分述如下:
第一种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它的对象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即社会的边缘群体。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补缺性的。这也就是威伦斯基提出的剩余福利模式。这是社会福利最狭窄的涵义,在我国又被称为民政福利。因为不管是城镇“三无”对象的收养、农村“五保户”的供养,还是城乡的济贫救灾,都属于民政部门的工作范围。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社会福利采用的就是这种涵义。如在城镇设立的社会福利院,其实就是孤老残幼等“三无”对象的收养院。
第二种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其对象是全体公民,是为了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并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色彩的社会政策措施的总称。欧洲的“福利国家”指的就是这种涵义。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此种涵义的社会福利就会愈来愈为人们所要求,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内容。
第三种社会福利包含了剩余模式和制度模式。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设置,根本目的有两个: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维持其起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增进全民的社会福利。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此种观点由于兼顾了弱势群体和全体人民的需要而更易得到大众的欢迎和接受。
第四种,社会福利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概念的外延基本相同,都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及服务,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服务等子系统。
第五种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这是对社会福利涵义最宽泛的界定。按照这种思路,美国学者米基利把社会福利划分为:(1)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个人、家庭、邻里和社区为履行文化和道德责任而承担的各种活动;(2)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指有组织的宗教和非宗教的慈善活动组成的志愿性的社会福利活动,它又被称为第三部门;(3)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六大服务:收入保障服务(由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组成);医疗服务;教育;住房;就业;社会工
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为了与传统的具有浓厚制度性和政府责任色彩的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概念相区别,有学者把这种最广泛的社会福利称作社会保护。
而与社会福利最接近的概念有许多,如社会工作、社会事业、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等,下面也对此做一些比较。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虽然社会福利也以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但它服务的范围要小于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社会福利服务只是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社会工作以增进社会福利为自己的宗旨,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是社会福利的制度化的支持条件。
社会事业有两种涵义: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事业和社会工作的涵义相同;另一种观点以日本学者康子为代表,她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