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4:15: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申论热点
一、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具体表现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都要求统筹城乡发展。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均GDP实现1000美元以后的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着手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包括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实行的是城乡分治,从而实际上存在着城乡对立。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城乡融合。
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 统筹城乡文教卫事业。 第二,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第四,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第五,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 统筹城乡税费体制。
第七,统筹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八,统筹城乡财政支付,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第九,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阅读:
1.胡锦涛《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0年2月4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二、保障性住房
1、入选理由
1
我国的住房改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自上世纪末我国实行住房体制改革起,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导的住房供应体系”就被确立为改革的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制定的《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已出台,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指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工作目标包括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和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四个方面,以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2、经典句式
住房是民生之要。要把住房保障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花更大力气,来加快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动迁安置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
3、面临的问题
经济适用住房在建设和管理中问题不断。开发计划不落实,土地供应难以保证。供应对象模糊,审核不严。有些城市供应规模偏小,造成供不应求现象。建设标准偏大,初期开发建设的房屋面积过大。开发商利润难于控制,某些商品房为规避土地出让金而违规转为经济适用住房等。有的城市中,经济适用房被开发商变相高价出售,造成经济适用房不“经济”,国家给中低收入购房者的提供的福利被开发商占为己有,牟取暴利。 廉租房实物和货币来源不畅。租房的资格、租金标准难以确定。保障方式不完善、监督体系不严格以及地区间进展不平衡等。
4、产生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与住房市场化进程相比,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在一些城市成为“花瓶”和“点缀”,覆盖面与现实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一、城市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缺乏应有的态度和决心。 第二、公共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不足。 第三、经济适用房的准入标准过于简单。
5、对策:
第一、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时,应明确区分“保障性住房”与“房地产市场”。
第二、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体系中应发挥主体地位。
第三、在制定和完善中低收入家庭标准体系,了解保障性住房需求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第四、严格控制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 第五、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
三、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体制改革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入选理由 2009年,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规划。业内人士分析,国家将通过一系列的“大动作”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
2
些人甚至认为,由于这份“规划”的出台,2009年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开始腾飞的“元年”。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文化建设应当说既是传统的重点问题,又是当前的中心问题。从各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出题情况看,也是申论命题的“大户”,国考至今尚未考过相关题目。
1、最新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 三、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才能繁荣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对策
一是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二是深化文化企业改革。三是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 四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五是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 六是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
四、教育公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公平是强教的必要条件。
1、入选理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
2、最新政策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强调要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工作,一是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
2010年2月23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发布,并就落实该《纲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举行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和解决当前教育领域中出现的问题的决心。
3、经典句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4、教育公平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教育公平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个享有”、“一个倾斜”,“四个享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教育效果或质量。“一个倾斜”是指受教育机会和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5、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主要有四大不公平:
一是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和投入方面差别很大。
二是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享受了大部分教育资源,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等教育发展十分缓慢。
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对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资金投入的差别导致入学机会不均等及择校问题的出现。
四是不同的人群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由于户籍、就读学校条件等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机会和就学过程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
6、对策
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教育投资。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多元化办学形式。
三、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教育立法、执法。切实缩小教育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五、蚁族
1、“蚁族”的由来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年龄集中在22~29岁,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聚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高校云集的大中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拥有高智、弱小、群居等诸多类似蚂蚁的特点。 “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
2、“蚁族”出现的原因
“蚁族”现象涉及到两个要点: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具体来说造成“蚁族”现象有以下几点原因:
4
1、我国当前的就业大环境造成的。在整体就业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当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激励政策不够完善时,由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生存条件和发展机遇的优越性,使得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见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毕业生宁愿忍受暂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也不愿意远离城市。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去精英化”,大学生由优势群体转为相对弱势群体,而“蚁族”自身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4、政府等相关部门保障措施相对滞后。大城市房价一路飙升,而公租房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大量大学生在城乡结合部滞留。
3、减少蚁族,改善蚁族的生存状况的措施
减少蚁族,改善蚁族的生存状况着力从三方面入手: 1、政府工作——平衡区域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2、高校教育——合理的专业设置,切实的就业指导;
3、大学生自身——正确的择业观、以就业为出发点的实力提升、克服困难勇于突破的决心。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政府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创业优惠待遇政策等相关措施,提升中西部和农村的竞争力,通过制度保障和财政扶持来缩小“剪刀差”, 建立合理的制度结构,赋予农村和城市一样享有公平的机会,提升当前不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地选择。
2、政府要加大扶持作为大学生就业主体的中小和非公企业发展的力度。
3、政府继续加强就业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就业岗位。
4、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规范专业设置,真正从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角度出发进行专业教育并主动加强对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4、大学生也应增强专业选择的理性,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面对眼前的困境,不能消极不振,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使自身赢得良好的发展。 5、对于“蚁族”聚居区,政府和社区应当在改善其居住环境的同时避免增加生活成本。 6、有关部门可为“蚁族”提供切合实际的就业培训,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避免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六、软实力
【背景链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
【标准表述】
[内涵]“软实力”作为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与影视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