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4 8:38: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

作者:徐小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

摘 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出版后就备受关注。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也就成为了文学理论界的争论焦点。本文试图以于连的形象作为基础,分析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悲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红与黑》这部小说原名《于连》,一直到1830年出版时才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我们可以在小说原名中看到于连这个中心人物的重要意义。而一直以来,对于连这个形象在文学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于连是虚伪、阴险的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资产阶级奋斗的典型,还有人认为于连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就我个人而言,较为倾向于后两种说法,但也不完全同意。于连无可否认地是资产阶级奋斗的一名代表,但是他个性中的矛盾性,我认为并不是虚伪,而是更趋向于矛盾和分裂。 一、具有矛盾与分裂个性的于连

于连个性的矛盾与分裂很大程度上可说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于连的天性爱好幻想,喜欢读书,他本身体质稍弱,不具备干体力活的基本条件。这对于他争取利益的父亲来说,简直可以称为“赔钱货”,他在未做家庭教师之前,就常因“不会挣钱”、“不中用”而受到父兄的打骂。甚至我们在德瑞那市长到索海尔家去找于连做家庭教师时,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后来,父亲不顾自己年纪大,霍地跳上正在锯的一棵树,又从树跳上房顶的横梁,抬手把于连手中的书击落河中……把于连打得失去了平衡。”可见,于连的个性对于追求利益的父亲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无法容忍的。可以说,在于连的家庭中,于连被看作一个“不中用”的人,必然会遭受到父兄的歧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致使于连只能从书中寻求得精神力量。于连希望自己能够从这样的家庭中摆脱出去,从而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由于在家长期遭受到父亲的歧视,使于连的个性发生了扭曲。因此,于连在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出人头地的决心,他幻想着自己能够像拿破仑一样仅凭一把佩剑就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一方面,他希望借助上流社会来摆脱自己的现状,而他摆脱现状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后面的故事看出——通常表现为征服女人,这是对拿破仑精神的一种曲解;另一方面,由于迫切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因此,他对荣誉和财富又充满了一种过分的渴望,这样的渴望又引领着于连不断往他所仇视的上流社会一步一步深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可以从故事里看出,于连是具有野心的。但我认为,不能从他的野心来判定他就是一个野心家。一个真正的野心家是带有目的性地去实现他的野心,并且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一个真正的野心家,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部分是被野心吞灭的。但是,我们在故事中可以看到,于连为了摆脱现状而走上博取荣誉之路,受到了野心的驱使;但是,在野心的驱使下,于连始终没有丧失善良,相反,他生活得十分痛苦。于连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必须加装出一副对对上帝虔诚的面孔;他憎恨贵族的特权,但是还是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的热诚去料理侯爵的食物,甚至冒生命危险去为贵族秘密会议送情报,等等。于连所做的,并不是要顺着这样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代价。在于连内心中真正希望的,是能够向所谓的上流社会证明,贵族社会按人的身份等级划分得周全的一整套礼仪是荒唐的,并不只有贵族的出生才是高贵。然而,于连由于对整个社会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他的一切努力都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如此的遭遇,更增强了于连想要获得荣誉的决心。在巴黎这样一个“阴谋和伪善的中心”里想要获得荣誉,那么,于连就会受到那些曾经被自己鄙视的统治阶级特权和官场腐败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也效仿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