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7:15: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创造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
?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剧本充
满戏剧性,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将现在
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推动现在的戏。
?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
胜。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互相钳制,纵横交错,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5)简析剧本富有个性特征和丰富内涵的语言。
? 语言简洁易懂,内涵丰富,具有人物
的个性色彩和戏剧动作性。它是从普通话提炼而成,听来通俗易懂,但又含蓄蕴籍,富有丰富的潜台词。在看似普通的人物对话中,深藏着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符合各自的身份、出身、地位、教养和性格气质,也符合人物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想说的充满个性和情绪色彩的对话。
38. 夏衍《上海屋檐下》【1900-1995】[1937.3-4] (1)《秋瑾传》、《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2)识记这是一出悲喜剧,简析此剧的题旨。 ? 剧本把视角对准了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一群生活在上海这个畸形都市的底层市民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营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作品还有意识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来暗示和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加重了剧本的悲剧力量。揭露了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残酷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3)分析此剧的横截面方式的结构艺术。 ? 剧本巧妙地截取了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展现了经历不同、命运不一、性格各异的五户住家十四个人的生活,生动地刻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市小市民和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五户人家故事,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交叉进行,在时断时续之中有条不紊地展开着。但它们之间,又并非毫无主次。情节基本以林志成一家为中心,将其他几家的悲剧命运交织相间,形成丰富多彩、悲喜交集的剧情。全剧自然朴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宛如一幅真实的社会风俗画。剧作的结构属于“横断面的描写”法,即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
39. 郭沫若《屈原》【1892-1978】[1942.1] (1)历史剧《屈原》、《虎符》、《唐棣之花》 (2)分析剧本矛盾冲突的性质,联系创作背景,理解剧本的现实意义。
? 剧作的戏剧冲突在强烈的政治功利性
内容中融入了民间的文化形态,在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过路线和南后、靳尚一伙的降秦卖国路线的戏剧冲突中,内蕴忠奸对立、邪不压正、小人播乱的民间隐形结构,是剧作更契合了抗战的时代主题和民间趣味。
(3)分析屈原的形象。
? 剧作塑造了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屈原的光辉形象,在屈原渴望光明、憎恨黑暗、纯洁高尚、光明磊落的完美人格的底色中,突出表现了他不畏强暴、坚决捍卫祖国利益、坚持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世界,愤怒地揭露和鞭笞了张仪、南后、靳尚等卖国求荣、诬陷忠良的无耻和阴险嘴脸。
(4)分析剧本的浪漫主义诗句的特色。 ? 剧情从始到终,都溶化了《楚辞》中
的一些诗篇。那篇《桔颂》的三次出现,不仅深化了屈原、宋玉、婵娟等人物的性格,而且增加了剧情的诗意,发挥了深切感人的抒情诗的力量。而那篇抒情独白《雷电颂》,则是一篇雄浑豪放、色彩鲜明的散文诗。它声调铿锵,雄浑豪放,感情浓烈,气吞山河,集中抒发了屈原的沉郁愤激、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更是诗的精华所在。剧中的抒情语言,注意到与舞台
环境的结合。剧中人物的台词,有的就是诗。它句式整齐,结构工整,富有节奏感。
(5)分析婵娟的形象。
?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是道义美的
化身,是屈原高洁精神的另一体现。她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6)分析“雷电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 “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 雷电颂是全剧的高潮,气势雄浑,格
调崇高,是屈原不断酝酿的悲愤情绪的爆发。
40. 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1)本篇为诗、歌、舞三者结合的民族新歌剧。
(2)分析此剧在创作上如何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的长处。
? 《白毛女》是融诗、歌、舞三者于一
体的民族新歌舞剧,对中国歌剧走上民族化道路具有典范意义。在音乐创作上,它既学习和继承了传统地方戏曲、北方民歌和小调的营养,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处理手法,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来展示人物形象。语言通俗上口,精确洗练,适宜吟诵,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民族诗歌的韵味。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民间故事原型进行改造以表达主题的。
? 作者对民间传说进行政治性阐述,将
之提升为一种言说“阶级”、“解放”、“革命”的宏大叙事。剧本在传说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深化,塑造喜儿、
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典型人物,将故事纳入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叙事框架中。
41. 凌叔华《绣枕》【1900-1990】[1925] (1)小说集《花之寺》,代表作《酒后》。本篇语言简洁婉雅,不张扬,不直露。 (2)简析大小姐的性格和心理。
? 小说主人公大小姐是一位旧家庭中的
性情温和、心灵手巧的女性。她在绣靠枕过程中流露的对爱情和婚姻的纯真的向往,在凝聚了感情和希望的靠枕被轻易糟蹋遗弃后产生了难言的哀伤。作品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却无正面的心理抒写,只是通过绣枕时的情景描写和见到残存的绣花片子时对绣枕过程的回忆,十分含蓄地刻画了她复杂的心理状态,尽管情感大起大落,似又全在不言之中。
(3)简析作品如何围绕“绣枕”,通过两个场景对照表现主人公的境遇。
? 小说以“绣枕”为中心,重点描写了
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中大小姐冒着酷暑满怀希望地绣靠枕,小妞想看一看而不能:第二个场景中,小妞不仅得到了靠枕,而且还向大小姐讲述靠枕的命运,大小姐只得无可奈何地听着。表现了大小姐渴望幸福生活却不可得,从而使得她的求亲具有讽刺意味。
42. 鲁迅《铸剑》【1881-1936】[1926] (1)选自《故事新编》 (2)简析这篇历史小说体现的浪漫主义特色。 ? 小说深沉炽烈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离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手法等,构成了浪漫主义倾向。小说以复仇为主题,而描写的却是幻想世界,采用神话的手法,运用非现实性描写表达现实意志的浪漫主义幻想与想象,表达作者观念中的特定内涵。
(3)简析这篇小说的复仇意义。
? 作品展现的是一个黑白颠倒、阴森恐
怖的世界,王是一个专制集权的代表,
是恐怖的根源。而在万千百姓与臣子都愚昧地效忠于王的时候,只有眉间尺和黑衣人出来向这一专制王权挑战,并且最终与王同归于尽,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就是死得其所。
(4)简析本篇的结构与艺术特点。
? 小说借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材料,
进行大胆艺术加工,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小说融合了童话、神话、荒诞多种色彩元素,语言精炼凝神,富有表现力。
43. 台静农《拜堂》【1903-1990】 (1)短篇小说集《地之子》。风格朴实,多取材于乡村的贫苦生活。
(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篇小说的悲剧氛围的。
? 作者在小说中以白描手法、简洁传神
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悲凉凄楚的情景。作者还通过景物描写,着意表现了汪大嫂请牵亲过程中的阴森寒冷景象,衬托出主人公无奈而又凄苦、伤感的心境。另外作者又通过场景描写,生动表现拜堂时人物的行为、神态等;拜堂时的情调,霎时间变得阴森惨淡,甚至“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此处作者不仅抓住一些细节描绘场景,同时又注意人物心态的刻画,营造、渲染了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使喜事中透出深深的悲剧意味,形成沉郁冷寂的艺术格调
(3)简析这篇小说的主要思想内涵。
? 小说讲述的是汪大嫂和小叔子汪二拜
堂成亲的辛酸故事。一方面着重表现了汪大嫂和汪二拜堂成亲过程中的负罪感,他们都把它看作是“丑事”,表明了封建礼教在他们精神意识上烙上的深深创伤;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们在艰苦的现实环境中顽强挣扎的生存力量。
(4)简析本篇通过气氛营造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特点。
? 小说写三个女人走在半夜黑路上时,残烛的微光,柳条在夜风中摆动,荻柴沙沙地响,构成阴森可怕的环境烘托了汪大嫂拜堂前惊恐的心理。拜堂时赵二嫂提到她的亡夫汪大,令她全身抽搐,表明了她当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44.废名《桃园》【1901-1967】[1927.9] (1)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 (2)简析小说的意蕴。
? 《桃园》展示了以种桃为生的王老大
和女儿阿毛相依为命的平凡人生,阿毛身体虽然有病,但心中却满是纯真的理想,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作品主要从生病的小女孩阿毛的视角来观察周围人生,家境的贫困、生活的艰辛、性格的缺陷等,使我们看到了旧中国畸形病态的社会景象。作者歌颂了对爱与美的渴求和执着,既追寻人的灵魂的真与美,却又有着美梦难圆的忧伤与不安,含蓄地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观念。
(3)简析此作运用的现代派表现手法。 ? 小说运用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阿毛的动作很少,但心理活动却非常丰富,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阿毛的意识流动。阿毛一家的命运是通过13岁的阿毛头脑中的意识来表现的,家庭琐事、人生变故、心灵闪念、朦胧记忆都来自于阿毛的无规律的意识流动。因此小说所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人物跳跃的思绪与联想,而作品的情节和行文间的连接也具有了飘忽跃动的特点,这也为读者留下了可想象的空白。
45.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04-1986】[1928]
(1)日记体小说
(2)短篇《我在霞村的时候》,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简析莎菲女士的性格及其形象的意义。 ?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性格倔强、个性
大胆而又行为叛逆的女性,她痛恨和蔑视一切,不满现状,不满平庸,反感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渴望有人理解自己、关心自己,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感情,追求南洋华侨,却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入痛苦的挣扎之中。
? 作者反应了当时年轻知识女性的苦闷
与追求,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又不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她的不满针对着当时的社会。
(4)简析本文在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特点。 ? 莎菲女士的独特心理,被写得细腻而
大胆。小说采用的日记体裁有利于揭示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在叙事、回忆中,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把这个年轻知识女性的复杂个性表现十分真切。
46. 杨逵、胡风《送报夫》【1905-1985】[1932] (1)台湾作家,《送报夫》、《灵签》、《水牛》 (2)结合时代背景,简析作品的主题。 ? 小说讲述了“我”一家在台湾的悲惨
遭遇,因为日本殖民政府要办公处,“我”的一家被迫出卖土地,结果父亲抑郁而死,“我远走日本谋生,母亲变卖房子后上吊而死,真正的家破人亡、背井离乡,以及“我”在日本做送报夫受到剥削的故事,表现了日据时期台湾普通民众的艰难生存处境,揭示了日本殖民统治和资本剥削是造成这一处境的根本原因。结尾部分叙写“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后鼓动派报所送报夫的罢工,争取了应有的权力,惩治了老板,显示出20世纪30年代左翼思潮对作者的影响。
(3)简析本篇在叙述结构与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被
迫漂流日本谋生作为叙事的明线和主线,又通过回忆的方式交代“我”的一家在台湾的悲惨遭遇以及借用母亲的书信叙写了“我”离开台湾后母亲的痛苦选择和悲惨结局,拓展了表现的空间,深化了主题,小说的结构看似平铺直叙,其实颇具匠心。 ? 小说具有冷峻、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表现在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派报所非人的生活环境,精细地处理了哭泣少年的无奈,田中君的善良坚韧以及老板的残忍狡诈的人物刻画。
47. 茅盾《子夜》【1896-1981】[1933] (1)简析《子夜》的思想成就。
?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现实主
义力作。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2)简析吴荪甫、赵伯韬形象及其意义。 ? 吴荪甫形象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
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他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腕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