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9 16:30: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二是将前代小说、戏曲中的故事加以改编;三是将亲朋好友提供的素材加以整理。

(二)思想内容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不是为了猎奇,而是通过谈狐说鬼倾泻心中的不平,是一部“孤愤之书”。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社会政治,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精神。《席方平》、《梦狼》等突出地暴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残酷迫害,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各阶层。《红玉》、《窦氏》等主要控诉的是土豪劣绅的罪恶。在《促织》中,指责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揭示了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总根源。而《席方平》、《向呆》、《红玉》、《窦氏》等,则在深刻揭示统治者剥削、压迫下层人民的反动本质的同时,赞颂了人民复仇心理和反抗精神。

2、暴露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

蒲松龄热衷科举,但科场屡败,因而十分熟悉儒生的痛苦,了解科场的弊端。在《贾奉雉》、《叶生》中,既揭露科举制的腐朽,又表现出对士子的同情。《王子安》,《续黄梁》等篇着重揭露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在《司文郎》、《考弊司》中则对主考官的昏庸作了无情的嘲弄。

3、蔑视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赞美婚姻自由,歌颂纯真爱情。《聊斋志异》,有大量篇章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作者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表达他的爱情理想。具有鲜明的特点。

(1)《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人们都能从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中窥见其包含着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婴宁》写的是一个喜剧性的爱情故事。作者让孤女婴宁和“情种”王子服自由恋爱结合,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晚霞》则是—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通过描写阿端与晚霞由相慕到相爱的过程,不仅歌颂了坚贞的爱情,而且批判了破坏爱情的封建势力。

(2)《聊斋志异》中提出了新的爱情观,《阿宝》全篇笔写“痴”,字字关“情”。它说明实现理想婚姻,靠的是男女间的“真心”和“至情”,而不在乎门第。这种爱情观,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在《连城》中,则形象地说明婚姻要以互相知心为基础。

(3)《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不少的“情痴”、“情种”的男性形象。如《婴宁》中的王子服,《青凤》中的耿去病。《阿宝》中的孙子楚等;也塑造了许多理想女子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如《小翠》、《婴宁》中所表现出来的妇女的独立人格,《宦娘》中表现出来的妇女的高尚品格,《颜氏》,《仙岛》中所表现出来的妇女的非凡才智等。

4、《聊斋志异》还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社会作了多方面的反映。一些富有寓言和童话特色的故事,能给人们以艺术的启示。如《劳山道士》、《画皮》等。

《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糟粕。如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宣扬因果报应,美化一夫多妻制,有猥亵的色情描写等。这些也是作者世界观中庸俗落后因素的反映。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促织》以蟋蟀的得失为主线,六起六伏,忽张忽弛,主人公则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悲喜交集。全篇情节曲折多变。又如《西湖主》、《葛巾》、《胭脂》等,无不变幻无穷,曲尽腾挪跌宕,变化

61

多端之妙。

(二)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聊斋志异》刻划人物时,善于抓住各种人物独具的外貌、言语、行动和所处的不同环境,或铺叙,或点染,往往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如写婴宁,作者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加以反复渲染,于是她天真无邪的性格便跃然纸上。此外象青凤的拘谨端庄,小翠的善谑顽皮,席方平的反抗精神,马介甫的怯懦无能,贾儿的机智勇敢,无不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花妖狐魅的特征与现实人物的和谐统一。

蒲松龄在深入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惊人的想象力,将幻域与人间,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熔为一炉,使得《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多具人情”,而又保持其原物的某种自然性特点。如虎精苗生粗犷凶猛,牡丹精葛巾遍体异香,蜂精绿衣少女腰细殆不盈掬、声细如蝇。这种把社会特征和自然特征铸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不仅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有鲜明的形象感受,而且增强了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四)语言简练典雅、生动形象。

《聊斋志异》熔铸了古文话言的精粹,并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群众口语和方言俚语中的精华,形成一种古雅简练,清新活泼、内含丰富的语言风格。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如《婴宁》、《青凤》、《翩翩》等。

四、《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史上的一座巍巍高峰,堪称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一)《聊斋志异》是中国反映社会生活最广阔、最深刻的一部古典短篇小说集。古代神话作为人类童年的艺术,大都是反映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少数是阶级社会初期阶级斗争的折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主要是讲说鬼怪神异,或炫耀地理博物,或夸饰野史传闻,揭露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之作则是凤毛麟角。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则扬囿于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唐宋传奇中有部分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但其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明代的文言小说如《剪灯新话》等,没有超出唐宋传奇的水平。而《聊斋志异》则继承发展了志怪和传奇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吸收了神话传说中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历史图画,展示了清朝初年社会生活最本质的方面。其他各种短篇小说没有哪一部象《聊斋志异》那样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的时代。

(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艺术技巧极为成熟的标志。

1、继承和发展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艺术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两种主要形式熔于—炉,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2、开辟了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的短篇小说创作新天地。神话,志怪和传奇小说,都以编织故事为主,属于故事体。《聊斋志异》一方面继承了编织动人故事的传统,以丰富生动、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著称于世;另一方面又突破了这—传统,把塑造人物形象作为短篇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变故事体为人物体,把古代短篇小说的创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体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趋势。

(三)《聊斋志异》对后世的短篇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问世以后,不胫而走,模拟之作大量出现。《聊斋志异》所提供的艺术范例,在今天仍然被许多作家所揣摩和学习。

五、其他短篇小说

62

清代短篇小说是循明代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条线发展的。 (一)文言短篇小说。

1、概貌,清代的文言小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成就远远超过明代,除产生了《聊斋志异》和曾风行一时的《阅微草堂笔记》之外;还有大量模仿《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或兼受两书影响的作品。

2、《阅微草堂笔记》。全书二十四卷,纪昀(晓岚)作,也以记述孤鬼神怪为主,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形式都同《聊斋志异》的趣旨迥异。例如,·卷十三第四:卜六则所记述的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全文仅一百三十来个字·。说的是一人往劳山,·途中寄宿:山家,傍晚开户纳凉,见墙头一美女,忽听墙外小孩惊呼为蛇,、;才仓皇闭户。从题材来看,这个故事与《聊斋志异》中的《画皮》颇有几分相似。但作者刻意模仿六朝笔记小说的作法,“尚质黜华”,故事粗陈梗概,人物性格模糊,文学意味不足,故事的意义仅仅在于告诫人们,对现实生活中那些狡诈善变的“美女琶蛇”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画皮》有一千八百来字,作者创造性地用传奇手法写志怪题材,故事情节生动丰富,曲折多变,王生、道士、王生之妻、疯颠乞人等个个性格鲜明。故事的社会意义g很丰富,它形象地告诉人们:一是看事物必须看本质,二是人不可有贪心;三是对牛鬼蛇神不能有恻隐之心,有恶恤赊,辟墨必尽。

由此可见,《阅微草堂笔记》是记事以明理的作品,走的是历代笔记小说叫有意为小说的路子。虽有立法甚严,叙述简古的长处,但情节不够丰富,人物不够典型,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文学意味,体现出作者比较保守的文学观念。不及《聊斋志异抄因事写入,情节奇幻,结构精巧,人物典型,文笔典雅生动。作者借虚幻世界反映现实社会,是一部“孤悟”之书。

(二)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数量多而名作少。成就较高的是李渔的《连城壁》和《十二楼》,亦无法与“三言”、“二拍”抗衡,故整个创作成就不如明代。

第二章 《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早年热衷科举,进入中年以后弃绝功名。三十三岁时举家迁居南京,卖文度日。五十四岁客死扬州。

吴敬梓著述甚丰,但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他的代表作。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害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而讽刺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使入们认识到这个社会已病入膏盲,热情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露和批判腐蚀士人的八股科举制度,使人们认识到这个制度是怎样使人愚昧无知和精神堕落的。

书中的周进和范进这两个平庸的儒生,被科举制度折磨得死去活来、如痴似狂。善良的马二先生深中

63

八股之毒而不自觉,自己二十年科举不利,却虔诚地信奉、宣传科举和八股。鲁小姐被父亲鲁编修用八股举业教育得完全失去了少女的天真。足见科举制度是怎样麻痹人们的头脑,使人愚昧无知的。

这个腐朽的制度还使人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丢尽。原本纯朴忠厚的农村青年匡超人,听了马二先生好心的劝告,步入科场,走举业之道,结果被科举制度污染成为一个灵魂丑恶、虚伪卑鄙的文痞。

(二)把批判科举制度同批判虚伪吃人的理学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

严监生的妻舅王德、王仁,在姐姐病危之时,因得了严监生的银子,马上由反对而变为极力帮助他将侍妾赵氏立为正室,假道学的伪善面孔昭然若揭。秀才王玉辉劝女殉夫的故事,则对封建礼教这把杀人的软刀子作了艺术的描绘。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同封建道德、封建礼教是互为表里的;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基础,前者是推行后者的有力工具。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批判,使得作品的揭露批判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内容。

(三)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对官场,社会恶势力的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一个层次上揭露科举的腐败,又把全书的思想内容,引向了更为广泛的方面,从而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如南昌太守王惠是书中塑造的一个赃官酷吏的典型。高要县的汤知县,为了沽名钓誉,以求早日升迁,竟将一个无辜的回民枷死。科举制度不仅造成了一批赃官酷吏,而且还制造了一批土豪劣绅。许多没有升官的秀才、举人、贡生,许多退仕乡居的官僚,勾结官府,欺压细民,无恶不作,使百姓敢怒不敢言。如张静斋、严贡生等。

(四)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的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沈琼枝、“市井四奇人”等。

《儒林外史》对社会的批判是深刻的,但理想却是平庸的。,作者幻想着有一班“真儒”复兴古礼古乐,来挽回世道人心,拯救危亡的封建社会,反映出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和时代局限性。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在结构和语言方面亦独具特色,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讽刺艺术。讽刺艺术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的偏见去割裂对象的丰富内容。在作者的笔下,讽刺对象的性格往往包含某些正面的因素,并不被写成无恶不作的坏人。人物不少都有一个由好变坏的渐变的过程。因而使人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

其次,作品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还是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他笔下的喜剧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马二先生游西湖等等。

《儒林外史》具有丰富多彩的讽刺方法。(1)它让人物自用己的行为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将深藏在人物内心的卑污揭示出来了,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严监生。(2)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完全不同甚至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对照,从而形成喜剧效果。如梅玖对待周进的前后不同态度。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等。(3)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人

64

物的真实面孔。如严监生之死等。突出了人物某些本质的东西。

(二)《儒林外史》具有独特的艺术结构。“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由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引出另外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前后衔接,互相推进。全书象若干互相关联的短篇小说连接起来,“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

(三)《儒林外史》的语言是比较纯熟的白话。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有形象性。

第三章 《红楼梦》

一、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一)曹雪芹家世及生平

曹雪芹(1715?一1763?),名霑,字芹圃,号雪芹,满州正白旗人。祖先原是汉族人,明代末期被编入满州正白旗,身份是满州贵族的家奴。

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开始,曹家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又因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有诗人、书法家、藏书家兼校勘家之称的祖父曹寅曾为康熙的“侍读”。所以曹家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南巡六次,有五次住在曹家,使曹家在江南显赫非常。康熙死后,雍正下令抄没其家产,从此衰败下来,全家迁居北京。乾隆接位后,曹家略有复兴,但不久又遭“巨变”,终至一蹶不振。

曹雪芹少年时代曾在金陵度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六(1728)年随家归京长大。他性格坚强,孤高傲岸,思想敏捷,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才华。后贫居北京西山,靠朋友接济和卖画度日。终因积劳成疾,加上爱子夭亡感伤过度而与世长辞,终年不到50岁。

曹雪芹的家庭,比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更能充分地体现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和“书香门第”的特点。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更便于他认识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同时也给他的思想打上了贵族阶级的烙印。他眷恋过去的贵族生活,又产生了空幻悲观的消极思想;二是他家从豪贵而彻底落为贫困,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对下层劳动人民有了一定的同情和了解,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是这个家庭也给了他较高的文化素养,使他有可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

(二)《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1、创作与修改。《红楼梦》是曹雪芹贫居北京西山时创作的。从乾隆六年开始动笔,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大约初稿题名为《风月宝鉴》,以后又用过《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石头记》等名称。

2、关于续书。学术界一般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主要是由高鹗续补的。它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悲剧,成功地处理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使得故事完整,便于流传。但安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歪曲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损于小说的主题。

3、关于版本。《红楼梦》的版本分为抄本和活字排印本两个系统。抄本多是带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的八十回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为“脂本”。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甲戌、己卯、庚辰及戚本。排印系统中以程高本为代表。即乾隆56年(1791)、57年(1792)由程伟元、高鹗先后两次用木活字排印

6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