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22 15:55: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动。(0.5分)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0.5分)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0.5分)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0.5分)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0.5分)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0.5分) 八、翻译下列短文。(本题共20分,其中标点7分,翻译13分。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7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郑国人在乡校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得失.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做完事情后到那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能毁掉它呢?我听说过用忠善来减少怨恨的,没有听说过用作威来阻止怨恨的。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它?但是就像堵塞河水一样,大的决口发生,伤人一定会很多,我们是不能挽救的。不如开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不如我们听到它把它作为苦口良药。”然明说:“蔑从今以后知道了夫子您确实是可以事奉的。小人我实在没才能,如果真的这样施行下去,这样其实是郑国依赖它,岂独有利于二三位大臣? 仲尼听说了这些话,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义,我不相信。”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下) 一、解释下列术语:(14分) 1、正义:又叫“疏”,(1分)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1分) 2、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1分)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1分)

3、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1分)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1分)

4、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1分)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1分)

5、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1分)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1分)

6、三平调: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1分)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1分) 7、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1分)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1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5

1、动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名词 2、谓,读为 3、曰 4、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每题2分,共14分) 本题共14分,每小题2分,其中指出活用的词1分,说明用法1分。 1、弱:(1分)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1分) 2、目:(1分)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1分) 3、小:(1分)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1分) 4、犬:(1分)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1分) 5、客:(1分)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1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