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9:58: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 9、判断句,主语 + 谓语; 10、谓语前置,谓语是“子也”; 11、被动句,“被”字句;
12、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 1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 14、被动句,“为”字句;
15、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 16、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17、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 1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 19、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20、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 21、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22、被动句,“为??所”句;
2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不谷、先君之好”,宾语用代词复指; 24、被动句,“见”字句;
2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26、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 27、被动句,“见??于”句; 2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29、被动句,“于”字句;
30、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 二、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寡人将谁朝而可?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2、“主语+者+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3、“主语+谓语+也”,如:张骞,汉中人也。 4、“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
①表示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主语+判断词+宾语”,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3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五、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 答:古汉语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事物的同类,是谓语的组成部分。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者,阳夏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表示等同关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事物,主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 子瑜者,亮兄瑾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表示比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象谓语所表达的事物。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
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却把它压缩到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5、表示原因
用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一般用主语表示结果,谓语表示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六、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为什么叫做美,这样就有了丑(恶)了。都知道了善为什么叫善,这样就有了恶(不善)。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低(下)相互依靠,乐音和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讲究无为而治来行事,施行不需言语说教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拒绝,听任万物出现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但是不依靠,大功告成之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自己不居功,所以功劳也不离开自己。 2、给《小国寡民(王弼注)》加上标点。
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老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弼注。参考标点:
小国寡民,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之器而无所用,
何患不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足也?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言使民虽有什伯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求
无所欲
。
——《老子》第八十章
3、给《鲁少儒(王先谦集解)》加上标点。
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庄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先谦集解。参考标点:
庄子见鲁哀公。“鲁多儒,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
34
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
士少为先生方者。”鲜庄子‘无为’之学。“鲁少儒。”哀公曰:“举”庄子曰: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
李云:“句,成云:“缓者,五色绦绳履句履者知地形,方也。”。缓佩玦者事至而断。穿玉玦也。玦,决也,”。君子有
成云:“方,术也。鲁地
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令于其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之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庄子·田子方》
第六章练习题答疑
一、解释下列术语:
1、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2、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3、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4、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5、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 7、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意思相当于现代的“是指、是说、指的是、说的是”等。
8、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9、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以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往往不尽相同,只是近似。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10、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这两个术语主要是声训术语,一定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声训”。
11、读为、读曰: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两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12、读若、读如:注解术语,这两术语主要用来给被释词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二、选择题:
1、B、谓 2、A、之言 3、B、读为 4、B、貌 5、D、曰 6、D、犹 7、B、谓 8、D、曰 9、B、读如 10、D、犹 三、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
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35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疏]反。篇内同。}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
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
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
○{相,息亮
《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
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
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无所害也。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疏]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
“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
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俟,待
。
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
体,支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也相鼠有体,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
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遄,速也。○{遄,市专反。}
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四、阅读本章文选,翻译下列句子。
1、上古的时候,人民很少而禽兽很多,人民抵挡不了禽兽虫蛇的侵扰。有圣人兴起,构木为巢来躲避各种祸害,因而民众喜欢他,使他拥有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2、宋国有耕田的人,田地中有一棵树,一只兔子跑动时头撞在树干上,折断脖子死掉了;于是这个人放下自己的农具守在树旁,希望再次得的兔子,兔子不能够再次得到,而自身被宋国人嘲笑。
3、古代的时候男子不耕种,但草木的果食足够吃;妇人不纺织,但禽兽的皮足够穿。不从事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民很少而财物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重大的奖赏不需施行,严重的刑罚不需使用,但是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4、那些居住在山里到山谷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相互以水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雇佣佣工来开挖沟渠。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客人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5、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拥有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施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那么做事方式也就不同。
第七章练习题答疑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