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9 10:49: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 4.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a.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
b.充分运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2.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a.加强对目的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b.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 运用两种注意相结合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人别属性的反
映。
2. 种类:a.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外部感觉;b.反映身体位置、动
作、内脏器官状态及变化的内部感觉。
3.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刺激的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与感觉阈
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4. 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5. 感觉现象: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
相继对比);感觉后效(后像):(视觉后效:正后效,负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联觉。 二.知觉
1. 知觉是在感觉产生的基础上,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 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
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3. 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4. 观察是人有目的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5. 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6.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
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三.感知觉与直观教学
1.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 遵循感知觉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的方法: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记忆概述
1.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对过去经验
的留印、保持和在作用的过程。
2. 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输入和提取所经历的时间、信息编码的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图尔文把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内容,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5)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二.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
1. 识记的分类: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方法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 影响识记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2. 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和错误提取。
3.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又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遗忘了。
4.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的持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的因素 6)情绪和动机。
5.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达50%,记忆效果最佳。
6. 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7. 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复习,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1)及时复习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3)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三.记忆系统
1. 记忆系统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构成。 2.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其中以图像记忆编码为主。图像记忆的时间在1秒左右,声像记忆的时间大于1秒小于4秒。
4.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特点:时间较短,容量有限(5-9个项目,平均值是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容易干扰。 5.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 6. 短时记忆的主要存储方式是复述,包括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7.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长久。其主要编码方式是意义编码,分为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8.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运用组块化学习模式,合理组织学习材料;4)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5)重视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
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 一.想象概述
1.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 想象的分类:1)按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按与现实的关系,分理想、幻想和空想;3)按内容是否新颖,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4. 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5. 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6. 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二.再造想象
1.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 产生的条件: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提供再造想象的词语和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和生动 3)要正确理解词语和实物标志的意义。
三.创造想象
1. 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支持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2.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发现解决问题的发放和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综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五节 语言与思维
一. 语言
1.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2. 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 言语的功能:交流功能;符号功能;概括功能
4. 言语的种类: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二.思维
1. 含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由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关系的理性认识过程。
2. 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3. 类型:1)按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按思维的逻辑性,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3)按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按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
4.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基础);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5.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6. 概念的分类:1)按概念所包含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分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2)按概念反映事物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分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3)按概念形成的途径,分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7. 概念形成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