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8:47: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媒介网络 由媒介系统构成的人类的网络 ? 社会网络 抽象关系上实际联系的社交组织
其中,技术网络和媒介网络是社会的支柱网络。将以上所有网络进行整合,便是网络社会。
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主要交流方式: 面对面 VS 媒介化
?媒介种类: 大众广播媒体 VS 窄播互动技术
?主要成员: 集体(群体、组织、社区)VS 个人(与网络相通) ?成员本质: 相似的 VS 相异的
?连通性: 成员内部(流通性高) VS 成员之间(流通性低) 在 社区 这一层面将 大众社会 和 网络社会 二者进行对比: ?社区种类: 真实的和统一的 VS 虚拟的和多元的 ?家庭的种类: 大家庭 VS 多种类 ?密度: 高 VS 低
?中心化: 高(少中心)VS低(多中心) ?包含性: 高 VS 低 ?范围: Local VS Global
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系统论对于 网络 定义:
连接着三个相对封闭系统的一个开放系统(相互之间有联系),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被迫与外界发生活动。
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1
真实的网络是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的一系列复杂网络。根据一系列复杂网络,自组织演化而来。
小世界现象(又称小世界效应),也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理论(英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后来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
小世界效应或称六度分隔理论试图证明:现实的信息传播平均路径比我们想象得要短。
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关于社会关系的无标度性,其基本观点是:
现实世界的网络大部分网络都不是随机网络,各个节点之间的链接状况具有严重的分布不均匀性。 网络当中少数节点被称为hub,就是中心点、节点。也符合二八开马太定律:由少数主导信息传播。 从广义上说,无标度网络的无标度性是描述大量复杂系统整体上严重不均匀分布的一种内在性质,如微博讨论。
【个人思考】社会关系的无标度性也暗合了社会话语权力整体上不均匀分布的情况。
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影响关系强弱的因素: ?互动频率 ?感情力量 ?亲密程度 ?互惠交换
【个人补充】
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强关系),但是这些人掌握的信息与他(她)掌握的信息差别不大,与此人关系比较疏远的那些人更容易掌握其不知道的信息。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对 关系力量 的研究如下:
32
?强弱关系作用不同:强关系是群体组织内部的纽带;而弱关系是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纽带。 在此基础上,格兰诺维特提出了一种“弱关系充当信息桥的判断”。
在他看来,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重复性高);弱关系则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
因此,格兰诺维特断言,弱关系不一定充当信息桥梁,但充当信息桥梁必定是弱关系。 【人物简介】
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Joan Butler Ford教授,曾任该校社会学系主任,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学。其主要贡献之一是弱连接理论,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关于强弱关系力量的例子:
1.曹国伟 微博是“基于弱关系的社会传播网络” 2.“半熟社会”:拓展社会网络,最终提升社会资本。
5.2 阶层结构
【个人补充】
关于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
社会阶级和各个阶层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的人群。 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二是马克思·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5.2.1.1 阶层理论 —马克思
马克思的阶层理论基本观点:
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不同占有的情况导致阶级产生(社会分工): 资产阶级 和 工人阶级。 【人物简介】
马克思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他对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最为著名。他认为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
33
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个人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阶级”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中居核心地位,但马克思却从未对这一词下过定义,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列宁的定义,而后者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5.2.1.2 阶层理论 — 马克思·韦伯
韦伯对阶级(阶层)定义如下:
阶层就是在市场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同生活机遇和经济机遇的人。 【人物简介】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个人补充】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在韦伯的阶层理论中,对于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是:财富、名誉、权力。 ?关于 【财富】 的分层标准要点:
不在市场上进行的市场进行的财产所有权和劳动的买卖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阶级。严格意义上的阶级,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才存在,在此之前的只是地位群体。
由于阶级是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都可以以市场为中介而获得不同的生活机遇。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同的阶级地位当中流动,既有肯呢过向更高的阶级地位流动,也有可能向更低的阶级地位流动。(流动性)
虽然韦伯认识到:资本和劳动,雇主和工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但这仅仅只是群体之间的紧张,而不是阶级的冲突。
34
因为在市场的条件下,现代劳动分工使得市场成为一个所有职业群体彼此竞争的一个地方,每一个群体都力图增大他从一块有限的蛋糕所分得那一部分份额,其结果使得社会分裂成无数的更小部分,而不是分裂成两大阶级,因此,工人阶级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集团。不同的工人群体存在不同的利益和地位,因此,市场这样的一种分层关系实际上就是让这样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解体了,或者说,在市场条件下,不可能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关于 【名誉】 的分层标准要点:
人们生活中的每一种典型成分,是由特定的、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社会名誉估价所决定的。 市场并不知 名誉为何物?地位的秩序恰恰意味着一种按照名誉和这种地位群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分层。换句话说,地位并不总是和物质财富相关。
在韦伯看来,阶级内部,地位群体的存在将会预先阻止阶级朝两级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大规模的阶级对抗就可以避免,因为即使在同一个阶级内部,不同地位群体的利益有时候也是针锋相对的。 由于地位群体的存在以及各自不同的利益,不同地位群体都会拼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只是通过这样一种机制,导致不仅统一的阶级不可能形成,而且阶级不可能成为两个巨大的阶级,不可能出现两极分化。
?关于【权力】的分层标准要点:
韦伯认为阶级和地位群体的利益都可以由政党来代表,而按照某种韦伯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看,政党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分配体系中权力运载的工具,是居住在一所“权力”的房子里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韦伯的阶层理论是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 解构 。 【名词解释】
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是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一个术语。“解构”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con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德里达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意思。
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 — 布尔迪厄 (Bourdieu)
【人物简介】
布尔迪厄,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国总理莱昂内尔在为其所致的悼词中说道,“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的社会学大师,是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布尔迪厄1930年出生于法国贝恩亚,他早年学术生涯一直未能摆脱结构主义的阴影,他试图以索绪尔为基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