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0 17:11: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又称“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51年美国政府决定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海禁。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柏利率军舰四艘强行驶入东京湾的浦贺港,要求缔结日美通商条约。在武力要挟下,幕府被迫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1854年2月柏利率军舰10艘,再度驶入东京湾,在神奈川(今横滨)耀武扬威,并提出最后通牒。3月,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船只提供粮食、淡水和煤炭等必需品;美国可在此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等。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的“锁国”体制开始崩溃。
明治维新
19世纪后半期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时值明治天皇在位,故名。日本明治年间发生的维新变革,是一场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产主义因素的增长、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四伏。1854年日本被迫开港后,西南强藩下级武士中的改革派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转为倒幕运动,经戊辰战争,最终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地税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地化的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戊辰战争
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新政府军与幕府军之间的战争。因发生于1868年(戊辰年),故称。是年1月3日,天皇睦仁宣布王政复古。26日,德川庆喜派幕府军分别在鸟羽和伏见与新政府军激战,幕府军溃败。4月,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此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叛乱诸藩,于10月平定了这一地区。次年3月出兵北海道,5月攻陷幕府残部固守的五棱郭。历时一年半的戊辰战争结束,摧毁了幕府势力,巩固了维新后建立的民族统一国家。
《五条誓约》
又译《五条誓文》,日本明治政府的政治纲领。1868年4月6日由天皇宣读。内容为:“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论。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其内容虽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有军国主义色彩,但表现出明治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破旧有之陋习”)和积极学习西方(“求知识于世界”)的决心。
废藩置县
日本明治维新时,政府实行的一系列重要的资产阶级改革措施之一。为了清除封建割据,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869年6日实行“版籍奉还”,各地藩主被迫把领地和户籍(人民)奉还给天皇。将旧藩主改为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藩知事。但该职仍由旧藩主世袭,各藩实际与前无异,仍呈半独立状态。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遂于1871年7月实行废藩置县。废除全国原620多个藩地,改设三府七十二县(不久合并为43县),由中央政府任
命县知事,并免去所有旧藩知事,将其移居东京,继续领受俸禄。这项措施的推行使日本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涂油子弹事件
引发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下发给印度籍土兵一种子弹,是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使用时必须用牙咬开。印度教徒敬牛,伊斯兰教徒禁忌猪肉,所以使用这种新子弹是对印度土兵的侮辱,激起了普遍愤慨而拒绝使用。英国当局进行镇压,最终引发起义。
詹西女王
又译章西女王,名叫拉克什米?拜依,印度詹西土邦女王,印度民族大起义领袖之一。原为詹西王后。1853年,其丈夫甘加达尔?拉奥去世,没有留下儿子。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贺胥利用“丧失权利说”(即哪一个土邦王公绝了男嗣,他的国土就“自动丧失”),兼并了詹西的领土,还掠走了土王留下的大约60万卢比的财产。詹西女王于1857年组织詹西群众抗英救国。1858年3月末,英军进攻詹西,女王亲自指挥军民同英军激战8天,重创敌军。奋勇突围。6月,在瓜辽尔战役中英勇战死,年仅23岁,被誉为印度民族英雄。
巴布教徒起义
伊朗人民的反封建起义。参加者主要是巴布教徒,故称。1844年,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意即信仰之门),创巴布教,宣传新救世主(马赫迪)即将降临,并在人间建立公正幸福的“正义王国”,1847年又称马赫迪。当时伊朗在残酷的封建压迫下生活十分痛苦,加之外来资本的不断渗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纷纷入教。伊朗国王于1847年下令逮捕“巴布”,各地巴布教徒在下层阿訇和商人的领导下,在各地发动起义,锋芒主要指向封建王朝,在客观上也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1850年7月巴布被处死。至1852年,各地起义相继被镇压,无数教徒惨遭杀害。
卡弗尔战争
南部非洲班图人的一支科萨人反对“布尔人”(以荷兰为主的欧洲人后裔)和英国人侵略的战争。近百年的“卡弗尔战争”(卡弗尔:来自阿拉伯语,意为异教徒。荷兰人把班图人称作卡弗尔),共进行了9次。前两次(1779、1789)是反抗布尔人的侵袭。以布尔人的失败告终。1795年英国人占领了布尔人的开普殖民地,接着发动了第三次卡弗尔战争,结果英国失败。1805年英军再度占领开普。1815年荷兰将开普让予英国。英国人继续不断向东扩张。到1879年为止,同科萨人发生了6次战争,科萨人最终失败,英国人吞并了科萨人所有的土地,但科萨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南非人民反殖民压迫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年度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原则,史称门罗主义。主要内容是: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在美洲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不参加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干涉美洲国家的事务,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获得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不得将欧洲政治制度移植到美洲,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主义在客观上有抵制欧洲列强侵略拉丁美洲的作用,但也暴露了美国有独立控制拉丁美洲的野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最后30年展开,至20世纪初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成就应用于工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电和石油的发现和广泛利用;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创制;远距离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完善。在19世纪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出现了新的突破。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其结果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内燃机创制与广泛应用带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在通讯领域,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在冶金工业中,贝塞麦、马丁、汤麦斯炼钢法被广泛应用。新技术也广泛应用到化学、冶金、造船和机械制造产业。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而且是新兴的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爆发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它的一般特征为:大量商品积压,企业纷纷倒闭,失业工人剧增,物价下降,现金缺短,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甚至瘫痪。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两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巨大增长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危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矛盾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从而使生产逐步恢复。之后,上述矛盾又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所以,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然而,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措施后,引起经济危机的变形与缓解,出现滞胀现象:生产在高涨期发展缓慢,危机时下降幅度小,停止下降后迅即回升,使萧条和复苏阶段的界限不很明显。但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
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项经济政策。主张取消关税和垄断,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和竞争。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拥护者要求降低关税,以增强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促成大量廉价农产品的输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曾进行了理论的阐述。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开始修改关税政策。庇尔政府于1842 年和1845年取消出口税,降低进口税,并废止谷物法。19世纪中叶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取得完全胜利。自由贸易政策,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实际上极不平等。因为,发达国家的英国的廉价商品会挤垮工业落后国家的商品,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更是一个极大的摧残。从50年代开始,法、德、俄
等国也相继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各国竞争能力的加强,保护关税政策又重新抬头。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实物、劳务、技术)交换的领域,是由点、线、面形成的商业网络,由各个参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的国家的市场的有机构成。真正的世界市场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而产生、形成与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是国际交换得到充分发展。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市场终于形成。其标志是: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形成;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与资本国际化趋势加强,世界市场的规模、容量和类型得到了高度发展。
两党制
某些国家两大政党交替执掌政权的制度。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有的还存在其他政党,但这些政党力量太小,无力改变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两党制通过几年一次的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由议会中获得多数议席或当选总统的政党组织政府,成为执政党。竞选失败的政党成为在野党,或称反对党,对政府起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在下一次选举中,在野党在选举中如能获胜,则互换其政治位置。两党制始于17世纪70年代的英国。当时英国出现的托利党和辉格党,组织上非常松散,在议会选举中,交替获得多数席位,从而出现两党交替执政。后来这种两党交替执政成为一种制度,在资本主义比较发展的欧、美诸国逐步流行,得以发展。
多党政治
亦称“多党制”,在一国内多党并立、互相争夺政权的政治制度。各个政党可以单独或联合参加竞选,由在议会中占有多数议席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织政府。参加政府的政党即为执政党,亦称“在朝党”,只有少数议席不参加政府的政党则为在野党。在野党起某种监督政府并牵制其活动的作用。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曾是一种文学艺术思潮,也包含服饰审美观念,它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该思潮有代表进步倾向的、表现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革命精神的积极浪漫主义,在文艺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但也有逃避现实的、反映封建贵族对革命的反动的消极浪漫主义,其中还有转向提倡回到中世纪,宣传宗教神秘的逆流思潮。
古典主义
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学艺术思想潮流的泛称,其中包括服饰审美观念,通常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后君主政体的民族国家开始建立时出现。它以17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对近代欧洲各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该思潮尊奉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甚至大量采用古代题材,故称古典主义。它崇尚理性和“自然”,主张通过类型
化人物直接表达明晰的伦理内容。古典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斗争精神,但有较严重的保守性、抽象化、形式主义倾向。法国17世纪戏剧家莫里哀、拉辛、高乃依等可为代表,另外文艺批评方面有布瓦洛,绘画方面的普桑等。古典主义文艺曾延续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并成为反封建专制、宣传民主主义的文艺武器。直至浪漫主义为主的思想潮流兴起,才取代古典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
其含义有二。其一,即“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学术界也有两种解说,一种是指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称人道主义;另一种是指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它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思想基础,其核心是集体主义,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其二,人文主义专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文化艺术思潮。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二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性和人权,反对神性和神权;提倡现世生活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幻想;提倡科学和文化知识,反对经院哲学与蒙昧主义。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的思想武器。它的以人为本思想渗透到后世资产阶级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中,影响极为深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泛美主义
原为美洲各国实行联合的政治主张。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由拉丁美洲民族革命领导者西蒙?玻利瓦尔等所倡导。他们在西、葡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斗争中,号召美洲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建立全美洲的联盟或联邦,以达到共同争取和维护美洲各国的主权和独立。然而,后来,随着美国进入资本主义列强之一,美国利用泛美主义旗帜,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洲各国具有“共同利益”等口号,召开泛美会议,成立泛美组织,同美洲各国签订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条约(总称泛美体系),企图使泛美主义成为美国独霸美洲,特别是控制拉丁美洲的工具。但是,随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向深层发展,拉美许多国家要求改革“泛美体系”,摆脱美国的控制。
“缅因号”事件
1895年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898年1月,美国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派战舰“缅因号”驶往哈瓦那,2与15日“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突然被炸沉(原因至今未查明),美国以此为借口,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陆军于6月在古巴登陆,在海军支援下于7月占领圣地亚哥。1898年8月,西班牙战败。12月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承认格把独立,战后美国在古巴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丧失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古巴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