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2:10: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础,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否决除程序事项以外的任何一项议案通过的权力。
谢斯起义
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农民起义(1786—1787)。独立战争结束后军队大量复员,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大减,粮价猛跌,农民收入锐减,负债累累,社会矛盾激化。1786年8月,在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丹尼尔?谢斯领导下,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者提出减轻赋税、废除债务和平分土地等要求,转战于康科德、波士顿和旺斯德等地,占领城市,取消债务,得到了部分城市市民的支持。1787年2月被政府军队镇压。起义冲击了统治阶级和邦联体制,对联邦宪法的制定起了推动作用。
联邦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最高法律。1787年9月由制宪会议制定,次年6月生效。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大了中央的权力。立法权属国会参、众两院,参议员由每州议会选出两名,任期6年,众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每州众议员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行政权归总统,总统为行政首脑和军队总司令,对国会立法享有否决权,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司法权属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为终身职。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统治的形式和三权分立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只制定了若干修正案予以补充完善。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称。通常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的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迄今有三种不同性质与类型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其特点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者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第三等级
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具体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等,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均属被统治阶级,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没有任何权利。13O2年出席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领导地位。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等级已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
什一税
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此税源于公元6世纪,教会以《圣经》中有农牧产品的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征收什一税。公元779年,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1O世纪中叶,西欧各国相继仿行,成为教会榨取民脂民膏的主要手段。而且通常分作大什一税(粮
食)、小什一税(蔬菜、水果)、血什一税(牲畜)等。什一税是中世纪欧洲农民的一项沉重负担。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废除什一税是农民的强烈要求之一。但均未能废除。直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西欧多数国家才陆续废除。英国一直征收到1936年。俄罗斯正教会则从国家财政收入中提取十分之一的实物或税款作为什一税。
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由国王召集,参加者有僧侣(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资产阶级等(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通常是在国家财政遇到重大困难时,国王为了增税和筹集资金而召集。第一次三级会议的召开,是在13O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为争取三个等级对他的支持而召集。后法国国王不定期召集三级会议。但1614年开始,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三级会议中断达175年之久。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国王路易十六为解决财政危机,在新任财政总监内克敦促下被迫宣布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并同意给予第三等级以相等于两个特权等级代表的名额。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取消等级区分,提出了三个等级不再分别开会而是一起开会等建议,但遭到拒绝,之后,6月17日,根据西哀耶斯的倡议,第三等级单独组成国民议会。7月9日,国民议会又改组为制宪议会。国王秘密调集军队准备镇压第三等级。巴黎人民于7月14日爆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由此开始。
网球场宣誓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代表在三级会议会场附近网球场举行的宣誓。1789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中断了175年之久的三级会议,以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第三等级的代表却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路易十六仍旧按照惯例,安排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开幕时内克所作的关于财政问题的讲话丝毫未涉及改革问题,引起第三等级反对。他们与王权及特权等级的代表发生冲突。第三等级代表于6月10日宣布单独进行代表资格审查。6月17日又自行组成国民议会,推举巴伊为主席。路易十六以整修会场为借口,封闭三级会议会场,6月20日第三等级代表根据穆尼埃的建议,在巴伊的带领下,在附近的网球场继续开会,并宣誓不制订出一部王国宪法,议会决不解散,史称“网球场宣誓”。
国民自卫军
法国人民武装组轵。创建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初期,间断存在到1871年8月。最初是巴黎的民兵组织,参加1789年7月14日起义后,正式定名国民自卫军。以团、营、连编制。中、下级军官由选举产生,总司令则由政府任命。1791年7月,镇压马尔斯广场群众的请愿活动。在保守分子逐步被清洗后,积极参加巴黎的历次起义和镇压旺代叛乱。在拿破仑时期,国民自卫军是正规军的辅助力量,参加帝国战争。波旁王朝复辟后,于1827年被解散。七月王朝时重建,曾参加1848年二月革命。但后被临时政府利用,镇压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1852年实行改组,军官不再经过选举,一律由皇帝任命。1870—1871年,参加过普法战争和巴黎保卫战。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取代正规军,成为巴
黎公社的唯一武装力量,为捍卫巴黎公社作出了贡献。巴黎公社失败后,于1871年8月,被梯也尔政府强行解散
八月法令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颁布的废除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法令。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胜利后,革命在全国迅速展开。制宪议会于8月4-11日召开讨论废除封建特权的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八月法令。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规定无偿废除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职制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
《人权宣言》
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 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旗帜,也推动了欧洲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十月事件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然而国王路易十六拒不批准这些文件。时值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物价飞涨,饥荒严重。巴黎出现许多民众公社,爱国派的报纸也很活跃。面对此形势,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暗中调集军队,企图镇压群众。宫廷贵族大宴卫队,拉拢军官拥护王室。巴黎人民被激怒。10月5日,巴黎发生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由妇女带头向凡尔赛出发。到凡尔赛后拥入制宪议会,并派一个代表团去见国王要求他批准《人权宣言》和保障巴黎粮食供应。路易十六被迫答应,并同意携带家属离开凡尔赛到巴黎去,制宪议会也随之迁往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巴黎群众向凡尔赛进军再次挽救了制宪会议,挽救了革命。
雅各宾俱乐部
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初称布列塔尼俱乐部,1789年三级会议期间布列塔尼的代表常在一起集会讨论议事,故名。同年10月,该俱乐部随国王和制宪议会从凡尔赛迁至巴黎,改名“宪法之友社”,因常在圣奥诺雷街雅各宾修道院开会议事,故更名雅各宾俱乐部。参加者有自由派贵族、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在大革命进程中,该政治组织经历了几次分化和改组。1791年6—7月,在国王出逃和马尔斯广场枪杀事件影响下,君主立
宪派退出另组斐扬俱乐部;1792年8月10日革命影响下,吉伦特派和山岳派的斗争加剧,10月10日,布里索和其他吉伦特派分子被开除或相继退出。此后,以罗伯斯比尔为代表的山岳派领导该俱乐部,成为雅各宾专政重要支柱,对革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俱乐部被封闭。督政府时期虽曾以先贤祠和跑马厅等俱乐部的名义出现,但其政治影响日趋消失,1799年最终被解散。
马尔斯校场流血事件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君主立宪派镇压巴黎马尔斯校场示威群众的流血事件。1791年6月国王路易十六出逃的消息披露以后,法国人民纷纷向制宪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废黜国王,建立共和国。但控制着制宪议会的君主立宪派竟宣布路易十六仍是国王,编造出国王出逃是被他人“劫持”的谎言。议会的态度激起群众的不满,他们在马尔斯校场集会,要求废除路易十六。遭到拉法耶特率领的国民自卫军的镇压,造成50多人被枪杀,数百人被打伤的惨案。群众性的共和运动暂时被镇压下去。君主立宪派也因此而逐渐失去威信,公开走上背叛革命的道路。
1791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7月着手制定,1791年9月生效。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宪法宣布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制度。宪法体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世袭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按宪法的规定,当时法国约二千六百万人口中有四百多万为积极公民。宪法不适用于法国的殖民地及管辖区。1791年宪法是基本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吉伦特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因其首领多数出身于吉伦特省,故名。主要领导人布里索、维尼奥、加代、孔多塞等,又被称为“布里索派”。革命初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逐渐与罗伯斯比尔领导的左翼分离,形成独立派别。该派赞成废除君主制和建立共和国。曾于1792年3月一度执政。1792年8月10日革命后再度执政,竭力维护工商资产阶级利益,引起物价混乱,外敌入侵,被开除出雅各宾俱乐部。1793年5月31日和6月2日起义中被推翻。部分成员被处决和流放,其余逃亡外地,与王党勾结,发动叛乱。热月政变后残存的吉伦特派分子被召回,并重新进入国民公会,成为热月党的骨干力量
瓦尔米战役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军在瓦尔米战胜普奥干涉军的战役。1792年9月2日,普奥联军攻占法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凡尔登,9月8日抵达阿尔戈纳,9月
12日夺取通往拉克鲁凡奥布瓦的隘道,9月20日,迪穆里埃和克勒曼率领的以无套裤汉为主要力量的法国志愿军,在马恩省瓦尔米村同侵略军进行激战,击退普奥联军的多次进攻,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瓦尔米大捷扭转了法国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使法军声威大振。从此法军开始全线反攻,夺回全部被占领土,保卫了革命成果,推动革命深入发展。
平原派
又称沼泽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中间派集团,由于其在国民公会中的座位在会场的最低处,故名。该派在议会中人数最多,其特点是拥护革命,赞成共和,提倡经济自由,但政治上不坚定,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当吉伦特派和山岳派激烈争斗时,该派采取以不危害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的中立态度,见风使舵。在吉伦特派执政时,支持吉伦特派。山岳派执政时期,它又赞助山岳派,甚至对雅各宾派专政的恐怖政策也表容忍。1794年7月,平原派又成为反罗伯斯比尔势力的组成部分,在国民公会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平原派成为热月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山岳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因在国民公会中坐在会场左边的最高处而得名。代表人物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等。成员大多数参加雅各宾俱乐部。山岳派与吉伦特派政见不同,对立严重,发展到无法共处于一个组织中,1792年10月,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后,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成为同义语。1793年6月2日期以后居领导地位,实行雅各宾专政,将革命推向高潮。后内部分裂,相互倾轧。罗伯斯比尔被处死,山岳派影响日渐消失。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1804)
法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体,但革命初期由君主立宪派掌权,一七九一年宪法规定保留君主政体,路易十六仍为国王。1792年8月10日第二次起义结束了君主立宪制。9月22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国民公会还规定,9月21日为共和新纪元的开始,这一年称为“自由第四年”,“自由、平等、博爱”被宣布为共和国的政治口号。这期间政治斗争激烈,历经吉伦特派统治(1792年8月—1793年6月)、雅各宾专政(1793年6月—1794年7月)、热月党和督政府(1794年7月—1799年11月)、执政府(1799年11月—1804年5月)等阶段,政治体制有很大差别。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称帝,第一共和国为第一帝国取代。
忿激派
一译疯人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城乡劳动群众利益的激进政治派别。是在限价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平民革命派,其主要领导人有雅克?卢、勒克莱尔、瓦尔勒等。主张用恐怖手段严惩反革命,打击投机商人,实行全面限价,平均分配财产等。1793年在巴黎、里昂等地开展革命宣传,并参加推翻吉伦特派统治的起义,是雅各宾专政初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后因要求以死刑对付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