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部分生理习题答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21:33: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构广泛联系后到达丘脑,最后由丘脑非特异核团发出纤维非特异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部位,起到上行激活作用。

8.自发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自发产生的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波动。 二、填空题

1.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 2.突触信号传递过程中表现的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 3.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如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____。 4.非特异性传入投射系统由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是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____区域,其功能是____。

5.发生脊休克后,断面以下脊髓参与的______会暂时消失。 6.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____,牵张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 7.所谓第二信号就是______信号。 8.牵张反射的类型有______和____。

9.古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____,旧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____,新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____。

10.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__,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有____和____两类。

11.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__。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____。

12.植物神经节细胞上的受体是____,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是____。 13.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效应器的受体是____,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效应器的受体有____和____两种类型。

14.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一侧肢体屈肌兴奋时,对侧伸肌将___________________

1.双向传导;生理完整性;不疲劳性;不衰减性 2.单向传导;时间延搁性;易受影响;总和性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广泛;上行激活 5.反射 6.肌梭;受牵拉的肌肉 7.语言文字 8.肌紧张;腱反射 9.身体平衡;肌张力;肌群协调 10.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1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12.N;N 13. N;α;β 14.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结合 15.兴奋

三、单项选择题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反板化 D、复极化 2.脑干网状结构下行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B、维持机体平衡 C、调节和维持肌张力 D、维持血压相对稳定

3.不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A、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B、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骨骼肌的传出纤

6

维 D、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4.突触前神经元的一次冲动通过兴奋性突触传递后,可在突触后膜引起

A、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B、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动作电位 D、阈电位 E、突触后电位

5.发生脊休克时,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出现

A、随意运动暂时消失 B、感觉暂时消失 C、反射活动暂时消失 D、反应暂时消失

6.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A、α受体 B、β受体 C、M受体 D、N受体

7.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

A、胃肠道运动加强 B、膀胱壁平滑肌收缩 C、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D、瞳孔缩小 E、心跳减弱

8.下列哪种情况属于条件反射

A、咀嚼食物香味引起胃液分泌 B、咀嚼食物引起胃液分泌 C、咀嚼食物引起唾液分泌 D、听到广播中谈到美味食物引起唾液分泌

9.关于非特异性传入投射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B、在脑干与许多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C、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D、不易受药物影响

10.交互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兴奋性递质释放的量减少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C.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抑制 D.以上都不是

11.下列哪个部位不是抑制肌紧张的中枢

A.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 B.纹状体 C.大脑皮层运动区 D.小脑前叶两侧部 12.一侧运动皮层受损可导致

A.对侧轻瘫和肌紧张减弱 B.对侧震颤和肌紧张增强 C.对侧协调障碍和肌紧张减弱 D.对侧轻瘫和肌紧张增强

13.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A.多次反复给予无关刺激 B.多次反复给予非条件刺激 C.先给非条件刺激后给予无关刺激,两者多次结合 D.先给予无关刺激后给予非条件刺激,两者在时间上多次结合

1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B.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具有第一信号系统D.具有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

1( A ); 2( C ); 3( B ); 4( E ); 5( C ); 6( C ); 7( C ); 8( D ); 9( D ); 10( B ); 11(D); 12(D ); 13( D ); 14( D

四、简答与综述题 1.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AP传到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Ca通道开放Ca进入突触前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化学递质→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某些化学依从性通道开放→某

2+

2+

7

些离子跨突触后膜扩散→ 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4分,答错或少答1步扣1分,答错或少答3步零分)

突触后电位可分为去极化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超极化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分) 2.交感神经兴奋时对下列器官活动各有何影响?各通过何种受体?

①心脏;②皮肤和大多数内脏血管;③骨骼肌血管;④支气管平滑肌;⑤胃肠道分泌功能;⑥汗腺;⑦胃底腺;⑧膀胱壁。

①心脏:强心(心跳频率升高,收缩力增加),β受体。 ②皮肤和大多数内脏血管:使血管收缩,α受体。 ③骨骼血管:舒张,M受体。

④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舒张,β受体。 ⑤汗腺:分泌,M受体。

⑥胃肠道腺体:分泌抑制,β受体。 3.试述肌紧张反射的意义 ①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②保障了运动稳定

4.下丘脑有哪些内脏活动中枢 ①水平衡中枢 ②温度调节中枢 ③摄食中枢 ④内分泌中枢 ⑤情绪反应中枢

5.条件反射有何生物学意义? 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①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有了预见性 ②扩大了对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范围 ③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更精确 6.试述植物神经活动特征 ①对效应器官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

②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中枢相互抑制,效应多相互拮抗,二者又活动协调统一 ③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交感神经系统满足机体应急情况下的生理需要( “应急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满足机体安静情况下的生理需要,促证机体安静情况下的生理机能。

一、解释概念

1.近点 眼最大能力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物质的最近距离。 2.瞳孔近反射 视近物时瞳孔缩小的反射。

3.瞳孔对光反射 当眼受到强光刺激时,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射。

4.简化眼 将静息眼的折光系统看成是折光系数为1.33,后主焦距为15毫米的单凸

8

透镜。

5.近视 由于眼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以致远处物体视觉模糊现象。

6.老花眼 由于年龄过大,眼晶状体弹性减小,使眼内折光物质折光调节能力减小,使近物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成像在视网膜后),而视觉模糊的现象。

8.视野 在眼球固定不动情况下,所能看到空间范围。不同的光觉视野不同。 9.暗适应 人从明亮处突然到达暗处时,开始视觉能力很差,而后又逐渐恢复的现象。 10. 感受器的适应 当感受器受到持续刺激时,感受器对原刺激强度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12.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指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

13. 听阈 指人能够感受到,且并不产生痛觉的声波强度与频率的感受范围。 二、填空题

1.看近物时,经过视反射,可使____肌收缩而引起____的折光力增大。 2.视锥细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视杆细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3.近视眼可用____镜矫正,远视眼的近点比正常眼____。

4.维生素缺乏时,可由于____合成不足,引起____细胞功能下降,而产生夜盲症

5.耳蜗顶部损伤主要影响____听力,耳蜗底部损伤主要影响____听力 6.强光照射时瞳孔将____,视近物时瞳孔将____。 7.囊斑、壶腹嵴的适宜刺激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散光眼产生的原因多半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近视眼的原因多是________________,老花眼的原因多是________________。 10.经过外耳与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的振幅将_________________。

1.睫状肌;晶状体 2.司昼视觉;司夜视觉 3.凹透镜 4.视紫红质;视杆细胞5.低频声波;高频声波 6.缩小;扩大 7.头部空间位置与直线变速运动;旋转变速运动 8.角膜曲度不一致 9.眼前后径过大;晶状体弹性变小 10.减小

三、单项选择题

1.看近物时,折光力增大是由于

A、玻璃体变凸: B、玻璃体变扁平;C、晶状体变凸 D、晶状体变扁平; E、角膜增厚。

2.对视锥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视敏度高 B.光敏度低 C.参与暗适应过程 D.一类视锥细胞只对一种单色起反应 3.视锥细胞的功能是

A、感受强光和弱光; B、感受强光并分辨颜色: C、感受弱光并分辨颜色; D、只感受弱光;E 、只感受强光

9

4.下列对近视的说法,错误的是

A、看6米以上的远物时,物像呈现在视网膜之前 B、近点比远视眼的小 D、看远物时看不清物体; E、可用凸透镜矫正。

5.关于感受器生理特性的错误论述是

A.每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的刺激 B.能把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C.有的适应过程快,有的适应过程慢 D.是感觉分析的主要部位

6.房水的主要功能是

A.折光成像 B.对玻璃体有保护作用 C.对角膜和晶体有营养作用 D.以上都不是 7.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散大 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缩小 C.晶体变扁平,眼轴会聚,瞳孔缩小 D.晶体变扁平,眼轴会聚,瞳孔散大

8.人眼的调节功能主要是由_____来实现的

A.角膜的曲度变化 B.角膜和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C.晶体的曲度变化 D.玻璃体的曲度变化

9.黄斑处敏感度最高是因为

A.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高 B.此处感光细胞视紫经红质浓度高 C.其信息传递系统多聚合联系 D.其信息传递系统成单线联系

10.关于基底膜振动的正确叙述是

A.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同一部位产生最大振动 B.声音频率越高, 最大振动越近顶部 C.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顶部 D.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动越近底部

11.半规管的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

A.直线匀速运动 B.直线变速运动 C.旋转匀速运动 D.旋转变速运动

1 ( C ); 2( C ); 3( B ); 4( E ); 5( B ); 6 ( C ); 7( B ); 8 ( C ); 9( D ); 10 ( C ); 11 ( D )

四、简答与综述题

1.简述看近物时眼的调节。

①晶状体调节反射 视近物时引起晶状体曲度增加的反射。 ②瞳孔近反射 视近物时引起瞳孔缩小的反射。 ③视轴会聚反射 视近物时引起视轴会聚的反射。 2.为什么未经矫正的远视眼看远物和近物都可能不清楚。

远视眼是眼前后径过短造成的。远视眼近点较远,所以视近物时看不清楚;远视眼视远物时,也必须通过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曲度增加,使眼的折光能力增加,才能使物象前移落在视网膜上,因此视远物时也必须调节,如果调节受限则看不清物体。

3.简述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及其感光换能作用和过程。

视蛋白+11-顺视黄醛→视紫红质(视蛋白-11-顺视黄醛)光→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全反型视黄醇(VitA)→11-顺视黄醇(VitA)→视蛋白+11-顺视黄醛

4.视网膜的视锥系统和视杆系统各有什么功能?

视杆系统功能特点:对光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视敏度(对物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

1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