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5:16: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888年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马克沁重机枪,称赛电枪。该枪为英籍美国人希兰?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管退式自动机枪。击发时,借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枪管后退而完成自动循环。此枪口径为7.9毫米。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期。
以后其他各厂又相继仿造了多种重机枪。如1912年,四川兵工厂制成奥式守瓦兹洛色重机枪,月产1~2挺。1919年广东兵工厂仿制奥地利1907/1912年式守瓦兹洛色重机枪,并仿制日本38式重机枪。前者称为奥式68水机关枪,口径6.8毫米,属药筒底压式,即由击发时药筒底部后退压力,推动枪机后退而完成自动循环,初速780米/秒,射程2000米。后者为日本仿法国哈其开斯式重机枪而成,口径6.5毫米,属气退式,即击发后火药气体经导气孔推动活塞带动枪机后坐,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完成自动循环。该枪初速74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无特别单发装置,如需单发时,需以手控制。1924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曾造过此枪。
1921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造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井将其口径由7.62毫米改为7.9毫米,制成三十节重机枪②,该枪为管退式,初速824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
1924年,广东兵工厂开始生产7.9毫米马克沁重机枪。
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日本大正3年式重机枪,稍有改良,称13年式重机枪,属气退式,枪管为一部件,装拆更为方便。原口径为6.5毫米,后改为7.9毫米。
①李伯芹著:“我国兵器制造之发达及其现状”《民鸣》二卷一号 ②《中国军事史》第一卷第243页
1928年广东兵器制造厂制造17年式水冷机关枪,东三省兵工厂制造17年式气冷机枪。
1929年广东兵器制造厂曾仿制美国泰勒式水机关枪,1931年第四集团军军械处机械部亦仿制该枪,并仿制法国哈其开斯式重机枪。
1946年兵工署将收缴的日本92式7.7毫米重机枪口径由7.7毫米改为7.9毫米,效果较好。1947年第六十工厂和西北实业建设公司下属西北修造厂分别对日92式重机枪进行改制,制成7.9毫米重机枪和36年式重机枪,属气退式,采用空气冷却,结构简单牢固,但容弹弹板易变形,每枪需配弹板修正器一件。
重机枪的生产时间,自1888年至1949年,先后生产12个品种,制造工厂24个。其中,马克沁机枪和三十节重机枪,生产数量最大,制造工厂最多。马克沁重机枪在制造中经过多次改进,最后成为中国制式机枪,称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制造的工厂除金陵制造局外,有广东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四川机器局、湖南金工厂、赤水兵工厂、开封兵工厂、山东兵工厂等10余个厂。生产三十节重机枪的除汉阳兵工厂外,还有上海兵工厂、衡阳军械局、华阴兵工厂、第十一工厂、赤水兵工厂、广西第一机械厂等。其他品种,因数量少或时间短,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各时期重机枪的制造能力:在晚清时期,生产工厂较少,制造能力较低,月产仅1~
2挺;北洋政府时期生产工厂增多,生产能力提高,一般可月产20~30挺;国民政府时期产量逐年上升,至1945年,第二十一工厂月产能力达500挺。
轻机枪最早是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于1908年仿制成功的麦特森轻机枪。该枪为丹麦麦特森上校1902年发明,属气退式,口径最初为8毫米,理论初速550米/秒,射程2000米。1927年将此枪口径改为7.9毫米,与步枪口径一致,定名为7.9毫米气冷式机关枪,初速690米/秒,表尺射程1900米。该枪除自带两脚外,另有三脚架,可进行平射及高射。1915年汉阳兵工厂亦仿造两挺。
1915年上海制造局仿造法国哈其开斯轻机枪,称7.9毫米轻机枪。至1923年共生产180挺,最高月产50余挺。湖南金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曾制造此枪,后者月产达20挺。该枪口径为7.9毫米,属气退式,初速790米/秒,射程2000米,可装15发枪弹,更换枪管只需15秒钟。
1922年金陵兵工厂仿制法国M1915式绍沙轻机枪,称法式自动枪,口径8毫米,至1924年共生产100多挺,因不甚适用,即行停造。
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曾仿制日11年式轻机枪,称13年式轻机枪,在扩大生产规模并对该枪进行整理后,于1928年正式投产,改称17年式轻机枪,月最高产量40挺。该枪口径为6.5毫米,属气退式,每一弹夹装弹25发,表尺射程1500米。
1927年天津大沾造船所仿制意式捷克轻机枪(即捷克ZB26式轻机枪),口径7.9毫米,属气退式。由于该枪有闭锁可靠、更换枪管迅速等优点,因此很快成为当时中国生产的主要轻机枪品种。制造该枪的厂在1937年前,除天津大沽造船所外,尚有重庆武器修理所、广东兵器制造厂、西北实业公司下属工厂、广西第一机械厂等。1937年后有第十一、二十一、三十一、四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三工厂、西北制造厂的城固分厂及广元分厂等,共生产7万余挺。1942年第二十~工厂所造该枪初速为830米/秒(尖弹)、730米/秒(重尖弹),有效射程1500米。
1935年重庆华兴机器厂,以工厂中的上海老技术工人为主体,制成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该枪口径7.9毫米,属管退式,结构紧凑,全重仅7.7公斤,但紧固性差,初速700米/秒。1937年并入四川第一兵工厂后仍一直生产,至1939年划归第二十一工厂,始停造,共生产3000余挺,最高月产量200挺。
中国轻机枪的制造,据1908年至1949年的不完全统计,先后有30个工厂生产,共计7个品种,其中主要品种是捷克轻机枪。
关于轻重两用机枪和特种机枪,仅试制过几个品种,均末批量生产。1941年新建的第五十一工厂,原主要为生产麦特森式轻重两用机枪而建立,因抗日战争影响,国外所购设备、材料、技术资料等由于交通受阻或遭日机炸毁未到厂,直至1944年9月,仅制造出12挺,后未再生产。另外,1929年广东兵器制造厂曾仿制4挺飞机用7.9毫米路易斯旋回机枪;抗战胜利后,又曾试将捷克式轻机枪改装成坦克机枪,但皆未投入批量生产。
以上为中国近代机枪的整个发展概况。下面仅就马克沁重机枪、三十节重机枪、捷克轻机枪的发展情况予以介绍:
1.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随着德国对产品结构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其结构也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
金陵制造局于1888年仿制的马克沁重机枪,尚属该枪的雏形,使用黑药铅弹,后发觉不甚适用,仅生产30余挺,于1893年停造。1914年,该局按德国1899年式马克沁重机枪祥式重新仿制。此时该枪已使用无烟药枪弹,1915年做出样枪,送北京试验,获得好评,陆军部令“多加仿造”,但因当时经费无固定来源,至1922年停止生产,共生产300多挺。
1916年大沽造船所获得德国新式马克沁重机枪,随即进行仿制,1917年试成,受到海军部嘉许,令其扩充生产。该枪具有使用尖弹与圆弹的两种不同的表尺,较有特色,各地皆向其订购。
1924年金陵制造局又根据德国较新的马克沁产品图进行生产,井购买新式热处理炉两座,擦膛机一台,深孔钻和拔丝机各一台,以及枪管校直压力机等,改进了枪管内膛加工和校直,完善了枪件淬火、渗碳等工艺。机枪正规生产线基本形成,质量有所提高,生产能力逐年增加,至1931年月产达35挺。
1928年巩县兵工厂仿造俄式马克沁重机枪,该枪为轮式脚架,机动性能好,适宜于平原地区作战。
1934年中国获德国赠送的MG08/15式马克沁重机枪全套工作图样,交金陵兵工厂仿照改良。该枪有较多改进,如增加高射装置、横扫射装置、练习弹枪口罩等部件,并改良了击发、保险装置和三脚架等,1935年试制成功,定名为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1935~1936年,工厂对护手部改装单手击发机、添设保险,机枪盖板前端增加顶盖板簧,改用尖弹表尺,使产品性能有所提高。该枪初速由原来的630米/秒(圆弹)提高到870米/秒(尖弹),表尺射程由2000米提高到2500米(尖弹)及3500米(重尖弹),并能进行高射,这是一大技术进步。
1945年第二十一工厂组织了对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改为气冷式重机枪的研究。在重机枪厂主任吴均惠的主持下设计了新枪管及其他枪件,1947年兵工署交下气冷式机枪草图作参考,进行试制,于同年底完成两挺样枪。该枪保持了原枪的射击性能,全重由水冷式的49公斤减轻至31.75公斤,可一人肩背运输.提高了机动性,持别是对主管技术员张德义改进的轻型枪架、高射瞄具、助退器等认为有独到之处,得到了国防部的表扬和兵工署的奖励,
李承干自1932年任金陵兵工厂厂长后,对工厂加工工艺和基础技术进行了改善和加强。1934年成立工具厂并设工具检验室,进口一批精密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如精密元车、螺纹磨床、超等光学比较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以加强量具和重要刀具的制造与检定。1937年成立材料试验室,增设各种物理性能试验设备,如爱姆司氏30吨万能试验机、莫尔式疲劳度试验机、爱姆司氏冲击试验机、各种硬度试验机及德国蔡司金相显微镜等。以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在德国新的工艺规程基础上,从1936年起,又对工艺进行了补充修订,对一些型面较复杂的零件,采用了靠模铣加工技术和铲齿成型刀、组合铣刀等较先进的刀具,最后编制出较详细的工艺规程,至1940年完成。1943年,李承干为了提高枪机零件的互换
性,又责令重机枪厂完全按规定公差进行制造,以后又陆续对枪管、护手等零件进行互换性改进,因而使机枪质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2.三十节重机枪
三十节重机枪系汉阳兵工厂将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进行测绘后仿制而成。仿制时为了便于与国内步机枪弹通用,将口径由7.62毫米改为7.9毫米,并将三脚架减轻了4.6公斤。其制成时间恰为民国10年10月10日,故命名为三十节重机枪。该厂制成后产量逐年增加,并扩散到其他工厂。据1931年3月军政部统计,当时全国三十节重机枪月生产能力为144挺,其中汉阳兵工厂52挺、上海兵工厂64挺、衡阳军械局18挺、华阴兵工厂10挺。第十一工厂在1941~1942年,共生产960挺。
在制造中,上海兵工厂于1 928年3月曾对其内弹道性能进行过研究试验,确定了该厂所造三十节重机枪枪弹的装药量,还设计了特种三脚架和配备特殊射表,使之能进行高射。1934年军政部令汉阳兵工厂自制高射架300具,其结构仿轻型马克沁机枪,在枪身后部装置肩架,在水筒进水口部增加橡胶皮垫圈。
1935年汉阳兵工厂对三十节重机枪又进行了改进,并加配预备枪管,使用3.1克装药量之7.9毫米的尖弹、重尖弹及钢心弹,称汉造改良式三十节重机枪。1936年兵工署令各厂照行改造,以适应汉阳兵工厂新造之3.1克装药量的尖弹。1938年汉阳兵工厂改称第一工厂,仍继续制造这种机枪。
1947年第六十工广将原华阴兵工厂造的三十节重机枪枪身配以仿美国勃朗宁1917A式三脚架,使枪的结构接近勃朗宁M1917A1式的水平,重量为23.2公斤。
三十节重机枪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枪闩坚牢耐用,各机件装卸方便,枪闩后退为直线运动,极其协调,射击时将弹带插入进弹机后,以一手握住枪把即可发射等优点。但三十节重机枪在中国未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是该枪产品图系汉阳兵工厂按实物测绘而得,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标注不全,且未经严格尺寸验算,加之材料疵病等原因,致使产品质量不高。据上海兵工厂1928年检验报告:连发200余发以上者,最好批仅占34.4%。
1934年,兵工署曾向美、比两国商议索取勃朗宁机枪图纸未果,因而使三十节重机枪没有得到很好发展。
3.捷克ZB26式轻机枪
捷克式轻机枪最早由天津大沽造船所于1927年开始按照实样进行仿制。1931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派员去该所饬其正式制造意式捷克式轻机枪。同年,重庆武器修理所也开始按实物仿造此枪,采取工人按零件“包干”方式,参照实物划线,进行机械加工,用手工修控成型。加工时,既没有工艺规程,也无专用工装。零件尺寸不推确,材料也不适宜,产品质量不高。
1933年广东兵器制造厂开始进行仿制,于当年9月正式出枪。该厂仿制中,从试制起,所用原料,按质量要求向国外订购,不任意使用代用材料;但因热处理技术尚未得法,废品率仍然很高。
1932~1933年间,兵工署派技术人员作为购买枪支监造人驻捷克,取得部分捷克轻机枪技术资料。1935年中国拟定捷克式轻机枪为制式兵器后,兵工署技术司又译制了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全套产品图纸及枪件所用各种材料规格,交巩县兵工厂制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对轻机枪的需要量大增,不少工厂增加了捷克式轻机枪的制造。如广东第一兵工厂产量由原月产20挺,到1940年(已改称第四十一工厂)增加至110挺,1941年最高月产310挺。广西兵工厂筹备处在1937年达到月产20挺的水平。巩县兵工厂于1937年开始制造捷克式轻机枪,后改为第十一工厂后,继续制造。第二十工厂于1938年利用原华兴机器厂制造启拉利式轻机枪设备,筹造捷克式轻机枪,1939年初转交第二十一工厂后,继续试造,1940年正式出品,最高年产量达2900挺。1939年,兵工署在昆明筹建第五十一工厂,准备生产轻重两用机枪,1941年建成。由于设备不全,资料在运输途中被日机炸毁,改产捷克式轻机枪,当年出枪450挺。次年改第五十三工厂,最高年产量5550挺,成为轻机枪生产能力最大的工厂,但该厂因老工人少,新工人多,曾出现大
批枪管胀膛和不连发的质量问题。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一部分工厂在制造过程中,从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第二十一工厂由轻机枪厂技术员吴贤负责,改进设备,制造工装,全部按工艺规定的量规进行加工,至1942年,机枪零件已达到可以互换,1943年整理出全套工艺规程。型面加工采用铲齿成型刀、组合铣刀,枪管加工采用外排屑单刃深孔钻等较先进的工艺。同年,该厂主任俞濯之组织制订了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战时技术条件和产品图,取消枪管散热环,将准星罩、枪管握柄改用钢板冲压焊接,增加调速,适当放宽制造公差等。这些改进虽未投入批量生产,但属一项较大的技术改进。1949年第二十一工厂还修订完成了《捷克式轻机枪检验办法》,其中包括:尺寸外观检验及主要零件的硬度检验,精度试验,高压弹抽验,连发射击试验,互换试验,耐久试验,成枪检验及涂油装枪和附件检验等。因此该厂的产品质量较好。
第四十一工厂生产的捷克轻机枪,因产品零件不能互换,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乃于1941年底成立机枪研究室,采用第五十三工厂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产品图作为标准,按此编制工序图,设计刀、夹、模、量具,委托第二十一工厂代其加工部分关键量具,同时改进了部分加工方法,如机心、机心座改靠模铣等.质量和工效均有提高。
1948年,第五十三工厂和第二十一工厂针对捷克式轻机枪连发射击中进弹不灵、机匣炸裂问题,进行改进,解决了连发等问题。第五十三工厂改进后的轻机枪,命名为37年式轻机枪。第二十一工厂改进后的轻机枪,称捷克改一式轻机枪。因条件限制,两厂均末投入正式生产。
以上情况说明,中国近代轻重机枪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种,再到单一品种的过程。这主要与当时国内政局由统一到分散,再到统一有关。仿制国外产品的事实说明,能否引进全套技术资料对该产品质量好坏有决定作用。如三十节重机枪,虽然产品结构较好,但无技术资料。凭测绘制造,产品质量长期不能过关;而马克沁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在引进全套或主要技术资料后所出产品质量较好,均成为制式产品。
(三)手枪、冲锋枪及信号枪
随着步枪、机枪的生产和工艺技术的发展,手枪在晚清时期开始制造,冲锋枪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