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4:10: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
析)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正确。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A错误。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B错误。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的信息,C错误。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结合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可做出选择。
2.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与分封制。材料信息“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 3.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D
【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中要特别注意“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结合所学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
4. 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排除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信息的解读,根据信息可以做出选择。
5. 《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A. 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 B.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 D. 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对贵族而言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威,此时君主权力还未实现高度集中,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君主与贵族
矛盾尖锐,故D排除。
6.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因此D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A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同样“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
7.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宗法等级森严 【答案】D
【解析】根据数据表格可以看出天子、诸卿、大夫、士悬挂的乐器逐渐减少,说明当时的乐器使用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贵族生活腐化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血缘色彩;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数据表格信息。首先要正确解读出表格体现的信息:天子、诸卿、大夫、士悬挂的乐器逐渐减少,然后结合宗法制的森严等级秩序选出正确答案。 8.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期
A.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答案】D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即可选出D项;D项含A、C两项的内容,故排除A、C两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王朝软弱无力”不符,故排除。
9.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C. “制天命而用之” D.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答案】D
【解析】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秦统治者的暴政引发了农民起义,所以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这些内容正是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答案选D。A 项是孔子的思想;B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荀子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然后结合孟子的“民贵君轻”,“仁政”思想即可选出答案。
10.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 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 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 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 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教圣人之行,《乐经》教和圣人言,《春秋》教圣人微言大义。由此可见荀子论证的是儒家经典独特的社会教化教育功能。故选B。A、C是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不符;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11.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关注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关注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