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证协议的实现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8:49: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交互式零知识证明:

零知识证明协议可定义为证明者(Prover,简称P)和验证者(Verifier,简称V)。交互式零知识证明是由这样一组协议确定的:在零知识证明过程结束后,P只告诉V关于某一个断言成立的信息,而V不能从交互式证明协议中获得其他任何信息。即使在协议中使用欺骗手段,V也不可能揭露其信息。这一概念其实就是零知识证明的定义。

如果一个交互式证明协议满足以下3点,就称此协议为一个零知识交互式证明协议:

(1)完备性。如果P的声称是真的,则V以绝对优势的概率接受P的结论。 (2)有效性。如果P的声称是假的,则V也以绝对优势的概率拒绝P的结论。 (3)零知识性。无论V采取任何手段,当P的声称是真的,且P不违背协议时,V除了接受P的结论以外,得不到其它额外的信息。 3. 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

在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中,证明者P公布一些不包括他本人任何信息的秘密消息,却能够让任何人相信这个秘密消息。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一个单向Hash函数。如果P要进行欺骗,他必须能够知道这个Hash函数的输出值。但事实上由于他不知道这个单向Hash函数的具体算法,所以他无法实施欺骗。也就是说,这个单向Hash函数在协议中是V的代替者。

4身份认证协议:

4.1.Kerberos协议

1. Kerberos协议简介

Kerberos是为基于TCP/IP的Internet和Intranet设计的安全认证协议,它工作在Client/Server模式下,以可信赖的第三方KDC(密钥分配中心)实现用户身份认证。在认证过程中,Kerberos使用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提供了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之间的身份认证。

Kerberos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在分布网络环境中用户访问网络资源时的安全问题。 由于Kerberos是基于对称加密来实现认证的,这就涉及到加密密钥对的产生和管理问题。在Kerberos中会对每一个用户分配一个密钥对,如果网络中存在N个用户,则Kerberos系统会保存和维护N个密钥对。同时,在Kerberos系统中只要求使用对称密码,而没有对具体算法和标准作限定,这样便于Kerberos协议的推广和应用。Kerberos已广泛应用于Internet和Intranet服务的安全访问,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可靠性、透明性和可伸缩性等优点。

5

2.Kerberos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Kerberos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用户端 (2)服务器端 (3)密钥分配中心 (4)认证服务器 (5)票据分配服务器 (6)票据 (7)时间戳

4.2 SSL协议

1.SSL协议概述

SSL是一种点对点之间构造的安全通道中传输数据的协议,它运行在传输层之上、应用层之下,是一种综合利用对称密钥和公开密钥技术进行安全通信的工业标准。在通信过程中,允许一个支持SSL协议的服务器在支持SSL协议的客户端使协议本身获得信任,使客户端得到服务器的信任,从而在两台机器间建立一个可靠的传输连接。SSL协议主要提供了3个方面的安全服务:

(1)认证。利用数字证书技术和可信第三方认证机构,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提供身份认证功能,以便于彼此之间进行身份识别。

(2)机密性。在SSL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经过了加密处理,以防止非法用户进行窃取、篡改和冒充。

(3)完整性。SSL利用加密算法和Hash函数来保证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数据的完整性。

2.SSL协议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层为SSL握手协议,下层为SSL记录协议。其中SSL握手协议主要用来建立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并协商密钥;而SSL记录协议则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格式。 3.SSL握手协议

SSL握手协议提供了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认证,协商加密算法,用于保护在SSL记录中发送的加密密钥。握手协议在任何应用程序的数据传输之前进行。如图4-9描述了SSL握手协议一次握手的操作过程。

SSL记录协议:SSL记录协议建立在可靠的传输层协议之上,为高层协议提供数据

6

封装、压缩、加密等基本功能的支持。

4.SSL协议的特点

SSL是一个通信协议。为了实现安全性,SSL的协议描述比较复杂,具有较完备的握手过程。这也决定了SSL不是一个轻量级的网络协议。另外,SSL还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密集型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和数据摘要算法。

5.结束语

身份认证技术是信息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电子商务等已经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身份认证技术显得比信息加密本身更重要,希望通过本文对身份认证技术的简要介绍使我们对身份认证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6.参考文献

段云所,魏仕民,唐礼勇,陈钟 《信息安全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