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成因及对策+李谨成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15 13:29: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甚至会出现呕吐的现象。

(二)不言不语,漠视一切

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但这一类幼儿一般都不会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他们只会默默的流泪,不与其他幼儿和教师交流。通常表现出神情呆板,有时会出现睡眠障碍,从梦中惊醒或难以入睡的情况。

(三)形影不离,紧跟不舍

有的幼儿会紧跟和他接触较多,或是特别依恋接待时第一位接待他的教师。例如:午睡、入厕、喝水都要找特定一位老师的帮助,进餐要她喂,活动时间紧跟不舍,当她们所认定的教师离开之后就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

(四)拒绝他人的帮助,独自游戏

性格比较孤僻的幼儿,他不与任何人交流,经常独自静坐,独自游戏,或是不让任何人碰他的东西,在午睡时紧抱自己的书包和衣物。

二、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自身的因素

1、生理与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导致焦虑产生

由于生活制度的改变,导致生理需要的缺失。幼儿在没有入园之前,在家里面有专人照顾饮食起居,其生理需要基本可以达到满足。而进入幼儿园之后,有统一的生活制度和作息时间,没有家长的陪伴,幼儿必须学会独立。每当幼儿渴望得到家长帮助却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在实习期间观察到,生活自理能力稍强的幼儿入园之后分离

第 3 页 共 11 页

焦虑较轻一些,因为这一类幼儿与父母离开之后基本可以照顾自己。相反,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随时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害怕与父母分离。

安全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决定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幼儿入园之前整天都是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气息浓厚,家庭生活也比较随意自由,熟悉的环境和人能给予幼儿一种安全感。但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新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及陌生制度的约束,这一切对于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幼儿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容易导致幼儿安全感的缺失。蒙台梭利指出:“大自然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区分物体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当幼儿被送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一切刺激都可能打破其内心原本的平衡状态和内在秩序。”所以当幼儿刚被送进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会本能的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这时幼儿就会产生一种渴望回家的心理,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幼儿就会形成一定的焦虑心理。

2、离开依恋对象导致焦虑产生

2岁-3岁左右的幼儿离开家人去幼儿园会产生不适,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倾向,国外在很早以前就对依恋现象进行了展开研究。约翰.鲍尔比(HohnBowlby,1969)认为幼儿的依恋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6周);产生依恋阶段(6周-8个月);明确依恋阶段(8个月-2岁左右);互惠关系形成(18个月-3岁左右)。在明确依恋阶段孩子对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已十分强烈,这时当其所依恋的人离开时会感到不安,表现出离别焦虑的情绪。

第 4 页 共 11 页

3、内向的性格导致焦虑的产生

个性因素也是形成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性格内向的幼儿,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不愿亲近教师和同伴,也不参与任何游戏活动。这一类幼儿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会更强烈,当依恋的人离开之后情绪会变得不稳定。

(二)家庭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

所谓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家庭教养方式包括: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家里面的一切都由父母代劳。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大多数的家长都是以充足的物质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在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中,往往会形成孩子自私任性的不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