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8:54: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章 语 法(上)
第一节 语法概说
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譬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跟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古代汉语里量词不发达。先秦的物量词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汉代之后物量词有所发展,由普通名词而演变出了一些物量词。动量词更不发达。先秦没有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到唐代才逐渐多起来,但是古代书面语中还是很少使用。古代汉语里有一些数目字常常不是用来表示实际的数量,
1
而是用来表示夸大或众多的意思,有时则表示少的意思。这样的数目字就叫虚数。
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在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方面跟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差异。例如:现代汉语里数词一般不能与名词直接组合;而古代汉语里,尤其在先秦,数词往往是直接与名词组合。现代汉语里表示动量的数词一般不单独做句子成分,要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补语;而古代汉语里的数词常常直接与动词组合表示动量,在句子中一般作状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虚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里虚词不仅用法复杂,并且兼类现象极为普遍。例如:“以”经常作介词,其用法较为复杂,须根据上下文意仔细辨析;同时“以”还经常作连词,有时作代词、副词和助词。另外,“以”本是动词,还可作名词。这样一来,“以”跨了七个词类,其中五个虚词词类。
古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譬如:现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我”、“你”、“他”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而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数量远比现代汉语多;现代汉语里“我”、“你”、“他”皆只作人称代词,而古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有不少是兼类词,譬如既可作人称代词又可作指示代词,既可表示第一人称又可表示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现代汉语里“我”、“你”、“他”皆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则比较复杂,同时可以作这三种句子成分的并不多见;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也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有时古代汉语里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而分别使用谦称和尊称。
古代汉语里的副词较为复杂。从数量来看,古代汉语里副词较为丰富,是虚词中词语数量最多的一类,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副词中词语的数量;从类别来看,尽管人们对副词的分类不太一致,但是“谦敬副词”这一类却是古代汉语里副词所特有的。
古代汉语里的语气助词与现代汉语也有较大的不同,譬如:古代汉语里的语气词数量较多,可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等三类。其用法也较复杂;古代汉语里还常常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以加强语气。
古代汉语里一个词有时同时兼有两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在语言结构中大都起两个词的语法作用。这就是古代汉语里特有的所谓“兼词”。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句子从结构方面来看,可分为单句与复句两类。古今复句差别不大,只是古代汉语里复句往往不用关联词语,而是使用意合法。因此我们只介绍古代汉语单句的有关知识。单句可分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两类。古今主谓句的句型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其中判断句、被动句等,古今差异较大,古代汉语双宾语句也有其特点。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组成的。根据词或短语在句子中不同的语法关系,可以将这些词或短语分析为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的词类,它们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是不同的。各类词的造句功能古今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其中名词、动词、副词的某些造句功能古今汉语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古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副词作谓语等。
2
汉语的语法手段最主要的、经常使用的是语序和虚词。语序是语法单位的排列次序。就单句内部成分的排列次序而言,现代汉语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等等。在语序方面,古今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如宾语的位置、谓语的位置、定语的位置等。
古代汉语里还有比较多的省略现象,也存在着不少习惯说法。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主要是掌握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或者说是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因此我们在“语法”上下两章里就只重点介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还附带介绍古文的标点和文言文今译方面的知识。
思考与练习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虚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节 词类活用
跟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中的每个词都比较固定地属于某一类词,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天”、“山”等是名词,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走”、“去”等是动词,动词经常用作谓语,等等。但是古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如《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其中的“目”字本为名词,这里临时充当了动词,作谓语。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留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生死肉骨、草菅人命、正本清源、兵贵神速等,二是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如:
(1)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鲁迅《“友邦惊诧”论》) .
(2)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鲁....迅《药》)
3
例(1)中的名词“国”前面有副词“不”修饰则活用为动词;“国”后面带补语“下去”也活用为动词。这两处活用,使语言简洁,增强了讽刺性。
例(2)中的“运气”是名词,这里的前一个“运气”带了宾语“你”,后一个“运气”单独处在谓语的位置,都活用为动词。这两处活用,生动地描绘出了刽子手康大叔那种自鸣得意、“居功”自傲的嘴脸。
(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4)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鲁迅《社戏》)
例(3)中的“模糊”和例(4)中的“朦胧”都是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后,既保留了形容词的属性,又能给人一种运动或变化的感觉,使语言生动。
从词类方面来看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等。 从用法方面来看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等。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严格地说,这不叫活用,但考虑到跟现代汉语相比,它的确具有特殊性,因此也附带谈一谈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
从造句功能方面看,普通名词的特点是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除了在判断句中作谓语之外,一般不作谓语。从组合能力方面看,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也不受助动词修饰。如果某个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上述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具体来说,名词用作动词大致有下面七种情况:
(一)名词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1)公宫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微禹,吾其鱼乎? (《左传〃昭公元年》) .(3)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4)翼侯炙,鬼侯腊。(《韩非子〃难言》) .(5)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 .(6)引兵西,无不下者。(《史记〃高祖本纪》) .
4
(7)陆处者农。(《淮南子〃齐俗训》) .
(8)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盐铁论〃力耕》) ..
名词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果是方位名词则在后面加动词。如:例(1)中的“火”是“起火”的意思;例(2)中的“鱼”是“变成鱼”的意思;例(3)中的“冠”是“戴帽子”的意思;例(4)中的“腊”,本义是“干肉”,“鬼侯腊”是说“鬼侯被做成了干肉”;例(5)中的“族”是“灭族”的意思;例(6)中的“西”是“西进”的意思;例(7)中的“农”是“从事农业”的意思;例(8)中的“水”是指“遭受水灾”,“旱”是指“遭受旱灾”。
(二)名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9)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10)公子怒,将鞭之。(《国语〃晋语》) .(11)决荧泽而水大梁。(《战国策〃魏策》) .(12)擅爵人,舎死罪。(贾谊《治安策》) .(13)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14)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15)夏季行水杀草,粪田畴。(柳宗元《时令论》) .
(16)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马中锡《中山狼传》) .(17)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
(18)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龚自珍《病梅馆记》) .名词带宾语而用作一般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介词,并在名词之后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把该名词直接解释为相应的动词。如:例(9)中的“肘”可理解为“用肘撞”;例(10)中的“鞭”可理解为“用鞭打”;例(11)中的“水”可理解为“用水淹”,也可直接解释为“淹”;例(12)中的“爵”可理解为“用爵封”;例(13)中的“刃”可理解为“用刀杀”;例(14)中的“履”可理解为“替??穿鞋”;例(15)中的“粪”可直接解释为“灌溉”;例(16)中的“囊”可理解为“用囊装”;例(17)中的“烛”可直接解释为“映亮”;例(18)中的“绳”可直接解释为“衡量”。
(三)名词带介词结构作补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19)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国语〃越语上》) ..(20)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21)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入其闺,则无人闺焉。(《公羊传〃宣公六年》)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