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7:40: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
例(11)中的“洁己”是“使已洁”;例(12)中的“愚民”是“使民愚”;例(13)中的“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分别是“使君臣正”、“使父子笃”、“使兄弟睦”、“使夫妇和”;例(14)中的“高余冠”、“长余佩”是“使余冠高”、“使余佩长”;例(15)中的“厚其墙垣”是“使其墙垣厚”;例(16)中的“洁其居”、“美其服”是“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例(17)中的“尊长安君之位”是“使长安君之位尊”;例(18)中的“美政”、“美俗”是“使政美”、“使俗美”;例(19)中的“固项王意”是“使项王意固”;例(20)中的“绿江南岸”是“使江南岸绿”。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果动词所带的宾语成为了这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并且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那么这个动词就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第一,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时,往往用作使动用法。例如: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2)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
(23)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4)我能起死人。(《吕氏春秋〃别类》) .(25)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6)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27)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史记〃匈奴列传》) .(28)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21)中的“来之”、“安之”是“使之来”“使之安”;例(22)中的“病”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是“使之病”;例(23)中的“逃我”是“使我逃”;例(24)中的“起死人”是“使死人起”;例(25)中的“归之”是“使之归”;例(26)中的“舍相如”是“使相如住宿”;例(27)中的“愈之”是“使之愈”;例(28)中的“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是“使之降”。下面的例句可仿此解释。
第二,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但是比较少见。例如:
(29)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30)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31)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韩非子〃五蠹》) .
13
(32)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33)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
(34)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35)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
第三,使动词有时带两个宾语,这时前一个宾语(间接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后一个宾语(直接宾语)是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例如:
(36)季氏饮大夫酒。(《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37)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韩非子〃十过》) .(38)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例(36)中的“饮大夫酒”是“使大夫饮酒”;例(37)中的“入之晋”是“使之入晋”;例(38)中的“负秦曲”是“使秦负曲”。
第四,一个一般用法的及物动词和一个不及物的使动词连用,可以同带一个宾语。例如:
(39)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40)胡骑得广,广时伤病,臵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史记〃李将军列传》) ..(41)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
(42)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例(39)中的“搏而跃之”是“搏之而使之跃”,“激而行之”是“激之而使之行”;例(40)中的“盛卧广”是“盛李广使李广卧”;例(41)中的“哀而生之”是“可怜我并使我活下去”的意思;例(42)中的“烧而走”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是“烧之而使之走”。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于意动用法的动词叫“意动词”。只有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才有意动用法。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名词就用作意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理解时可用“以??为??”或“把??当作??”格式来解释。例如:
(1)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
14
(2)(云)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云赋》)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4)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5)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6)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
(7)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8)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
(9)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
例(1)中的“宝珠玉”是“以珠玉为宝”;例(2)中的“友风”是“以风为友”,“子雨”是“以雨为子”;例(3)中的“药之”是“把它当作药”;例(4)中的“夷狄之”是“把他当作夷狄”;例(5)中的“客我”是“把我当作客”;例(6)中的“师之”是“以之为师”;例(7)中的“君君”是“把君主当作君主”;例(8)中的“宾客其父”是“把其父当作宾客”;例(9)中的“功之”是“以之为功”。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作意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在理解时可用“以??为??”、“把??当作??” 或“认为??怎么样”等格式来解释,有时也可以直接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解释。例如:
(10)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2)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梁惠王上》) .
(1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14)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1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16)固已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
(17)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18)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
(1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
例(10)中的“甘其食”是“以其食为甘”,“美其服”是“以其服为美”;例(11)中的“老吾老”是“把自己的老人当作老人”,也可以直接解释为“尊敬自己的老人”;“幼吾幼”是“把自
15
己的小孩当作小孩”,也可以直接解释为“爱护自己的小孩”;例(12)中的“远千里”是“以千里为远”;例(13)中的“智其子”是“认为其子智”;例(14)中的“贱之”是“认为他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他、看不起他”;例(15)中的“美我”是“认为我美”;例(16)中的“怪之”是“认为这件事奇怪”;例(17)中的“贵五谷”是“以五谷为贵”,也可以直接解释为“重视五谷”,“贱金玉”是“以金玉为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金玉”;例(18)中的“异之”是“认为这种景象奇异”;例(19)中的“奇之”是“认为他奇特”。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宾语而动”的意思。其中又因宾语所表示的内容不同而分成两类:如果宾语是表示人(即宾语是由表示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充当)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替或为宾语(某人)做某事”的意思;如果宾语是表示事物(即宾语是由表示事物的名词或人称代词充当)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了宾语(某事物)做某事”的意思。用于为动用法的动词叫“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时,可以有为动用法,但不多见;大量的为动用法,主要是见于动词本身。 (一)替或为宾语(某人)做某事
(1)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2)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3)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檀弓上》) .
(5)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6)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韩非子〃难二》) .(二)为了宾语(某事物)做某事
(7)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
(8)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左传〃隐公元.年》)
(9)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贾谊《鵩鸟赋》 ..
(1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
一个用如为动用法的动词,有时可以带双宾语。前一个宾语(间接宾语)与动词构成为动用法,后一个宾语(直接宾语)则是动词支配的对象,与动词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例如: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