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052C舰载相控阵雷达背后的故事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0:03: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92年 9月到93年4月,我基本上是上班就在T/R组件组工作。尽可能及时地协调解决各项问题。那段时间里,全体组件攻关团队的成员不知加了多少班(周末也不休息),开了多少攻关会。特别是张福琼等女干将,不管孩子,不顾家地扎在实验室攻关。实非常人所能想象。

经过无数次电路,结构,硬件,软件,材料,工艺等试验与调整,最后我们于1993年4月做出了各方面指标都满足总体要求的4单元T/R组件。紧接着,我们请了国内院校研究所的专家们对组件做了严格的测试和评审。大家一致认为组件无论是电讯指标,结构指标,还是电磁兼容性等指标不光是全面满足了雷达总体要求,是国内一流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4单元T/R组件于1994年获得了国家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10院士”评审

按理说,4单元T/R组件研制成功,舰载相控阵雷达的研制经费就应该下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接到通知,舰载相控阵S波段雷达方案要被再次评审,并要与航天部二院23所的C波段雷达方案进行再次比较。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已经定下来的事,怎么还要再审?后来才被告知, 当我们潜心于T/R组件,天线小面阵等关键技术突破时,23所整理了有关S波段雷达的一串问题,经航天部这条线,捅到总理李鹏那里(李鹏是亲航天部的)。于是,14所被通知在5月底接受“10院士”评审团的再次评审。

“10院士”评审团的成员我现在只记得这么几位了,他们是:陈芳允(雷达), 毛二可(雷达),保铮(雷达),王越(雷达),王小谟(雷达),潘镜芙(052A舰总师),徐长林(导弹)。

14所的方案汇报团由包养浩副所长带队,成员有:张总(张光义),王总 (王德纯) ,华总(华海根),王军,我,陈洪元,吴畏。 我们一到北京, 海装

的同志就告诉我们, 这次虽然是对14所的方案再评审,二院23所也由他们院长陈定昌带队来参审。到时会场会气氛会很激烈。要我们充分准备。

评审当天,首先,王军代表14所汇报了S-波段相控阵雷达方案,包养浩汇报了4单元T/R组件的研制成功,并展示了实物。接着,23所也介绍他们的C-波段相控阵雷达方案。然后,回答评审团的成员提问。当问到14所选用S-波段的理由时,张光义总工程师(他是7010--我国第一部大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系统设计师)介绍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工作模式,及与其他雷达相比较,设计考虑的要点在哪里。然后王德纯副总工程师(国家“863”信息获取专家组成员)讲解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计算公式,指出它与其他雷达(特别是跟踪雷达)的不同之处,巧妙而婉转地批评了23所用错了公式(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设计过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紧接着,我展示了按王总的计算公式,S-波段雷达和C-波段雷达在保精度跟踪多目标(跟踪数目和精度均按军方的指标要求)时雷达可覆盖的搜索距离的计算机仿真结果(图表并茂),清楚地让各位评审团的成员看到了14所S-波段雷达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320公里以上搜索覆盖距离 (而且除+/-60度低角保证320KM外, 其余范围都在350KM以上,中心甚至达到375KM左右);而对应的23所C-波段雷达,搜索覆盖距离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到120公里,根本无法满足军方的指标要求。

面对14所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设计方面的深厚功力,航天部二院避开多功能雷达的基点,利用他们研发H-9导弹的有利条件,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提出了:

1)HH-9导弹的信标应答信号强度减弱了(大大小于原来雷达方案论证指标的强度。理由是为了提高隐蔽性);

2)HH-9导弹要求的导引距离变远了(一下增加了几十公里, 远大于原来雷达方案论证指标的距离);

3)HH-9导弹的尾部和侧面的反射截面积变小了(比导弹头的反射截面积还小,远小于原来雷达方案论证指标的反射截面积)。

所以,14所的S-波段主阵面加一个C-波段的HH-9信标应答小阵面的方案满足不了导弹对目标的攻击引导任务。只有采用23所的C-波段相控阵方案。

同时, 他们还攻击S-波段比C-波段的波长长, 因此低角跟踪性能不如C-波段好。

面对23所的提出的HH-9导弹指标的巨大变化,华海根副总工程师(503雷达的系统设计师)根据H-2导弹打靶试验的数据,指出了23所提出HH-9导弹指标是不合理的。同时张总和华总也指出,14所这次的方案是完全按军方给的导弹指标论证的。对于HH-9导弹的新指标,我们可作再行论证。

接下来, 就是10院士讨论和决定用哪个方案了。

保铮, 王小谟投了S-波段雷达的赞成票。保铮教授是雷达理论大家,王小谟所长(原38所所长)是雷达总体设计大家,他们是绝对的雷达专家,精通多功能雷达。

潘镜芙从舰的总体设计角度出发,认为应该用S-波段雷达。潘镜芙是以舰为本的专家,非常和气,但若影响到舰的设计性能,他是个不顾情面不让步的主。

徐长林认为军方给的导弹指标是合理的,赞成采用S-波段雷达。徐长林是导弹总体专家,对导弹的设计经验极为丰富,人也极为非常正直。技术问题上对错分明,不为其他因素所动摇。

王越表示弃权,理由是两个方案都有待再论证。这个表态是我们意料中的。因为他们所(206所)曾与14所争过373火控雷达项目,最后是14所中标的。而且373火控雷达的系统设计师又正好是王德纯。

陈芳允投了C-波段雷达的赞成票。陈芳允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测量控制系统负责人, 又是“863”项目的三个发起人之一。我曾经把他当科技泰斗看待。但是就雷达而言,他只精通单脉冲雷达和熟悉跟踪雷达,对多功能雷达并非专家。显然,他投C-波段赞成票是出于他们航天部的立场(我后来听说,这是航天部给他的指定表态,且给予他一定的好处)。由于C-波段雷达明显不能满足军方的搜索距离要求, 他提出C-波段雷达只管跟踪,搜索任务由另外的雷达来担任(比如说由14所的503雷达来担任)。这样,23所负责跟踪和制导雷达,14所否则搜索雷达。听起来有点平衡分配的意思,实际上是保证了航天部的肥水不外流。陈芳允的方案当时就遭到了潘镜芙的反对,说052B舰上不可能装这么多大型雷达,而且也不合理。

毛二可也投了C-波段雷达的赞成票。毛二可教授是雷达在杂波情况下的动目标显示和检测专家,但并非是雷达总体专家。我早在1982年就到过北工(后叫京工)向他和韩月秋老师请教过在动目标显示和检测的问题。人非常和蔼,我对他一直是非常尊敬的。这次他投C-波段雷达的赞成票, 理由是S-波段雷达在海浪杂波情况下,低角跟踪性能不如C-波段。听起来是乎有点道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他的“院士”头衔获得是得到过陈芳允和航天部帮忙的,他不可能博了这个面子。就抗海浪杂波而言,C-波段对S-波段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因为S-波段的波长是10公分,C-波段的波长是5公分, 两个在同一数量级上,只是C-波段的波长略短一点而已。更重要的是S-波段雷达采用的是固态有源阵,雷达中心高度会比C-波段的集中发射加波导的阵面中心要高(因为波导阵面太重,放高了,舰要翻,只能放低),对低角跟踪性能提高是有好处的。

这次评审会上的还有三位院士的名字我记不清了(20多年过去了,我出国时是片纸不带,因为当时怕有泄密或将国家机密带出国的嫌疑。而且为了这部雷达,我接触了一堆又一堆的院士,当时到底是哪位院士在这次评审会上,我怕弄混了,也是对他不敬)。

对于某些院士的片面考虑,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准备予以回击。但是华总,王军都提醒我给他们面子,没必要当面刺激他们,他们会想清楚的。而且,我们今后还有地方需要他们。先听着,回头再说。我才没予以回击。后来想想,姜还是老的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特别是在中国,更是如此。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