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13:25: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医家与学派

(一)伤寒学派

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

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

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

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

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

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

各论

晋唐时期 孙思邈

一、生平和著作

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二、学术理论 (一)大医精诚论

强调医德是中医学的优良传统

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在医疗实践中,孙氏提出了一句珍贵的名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二)养生论述

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

运动是摄生养性的重要方面,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孙氏还主张每于食讫,行步踌躇,并以手摩面及腹,使饮食易消,若“饱食即卧,乃生百病”。适当的运动,不仅促进气血的运行生化,

也有助于疏治病邪。3.依时摄养 3、“依时摄养”

孙氏认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人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故顺应自然,依时摄养,对于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5.食宜、食养和食疗

孙氏又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孙氏还提出进食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进食时为七情所伤,或强力劳苦,不仅损伤脾胃,对全身气血也有影响。

积极提倡食疗。他说:“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7.养老

孙氏认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体力上不宜“强用气力”、脑力方面不应“大用意”。在饮食方面,切忌“贪味伤多”,“常宜清甜淡之物”。又“常宜温食”,且当保持“常不饥不饱、不寒不热”。 两宋时期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由其学生阎季忠搜集钱乙生前论述、方剂编辑而成。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二、学术理论

(一)明析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血气未实”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也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易寒易热”是说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血气未实”,既易阴伤阳亢而表现热的证候,又容易阳衰虚脱而出现阴寒之证。 (三)论治疳证的经验

“疳”证是小儿慢性消化不良和营养失调所造成的证候群的总称。钱氏认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 金元时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