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园林分析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11:28: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拙政园园林分析

--《中外园林发展史》课程作业

姓名:田廷廷 学号:100180137 班级:10室内2班

拙政园 一.简介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

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 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 间架有小桥 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二.造园特色

苏州拙政园在布局上属于风景式园林。拙政园具有江南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依造地势,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流动渗透,明暗开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诗情画意,意境悠远;曲径通幽,若隐若现。总体来讲,拙政园的造景特点如下: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都相应有所变化,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一)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通过人工的修饰,积成的水域就像湖泊一样。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

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在巧妙用“水”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漏景的造景手法,通过漏窗,可以观看到外面的长廊美景。漏景即通过花墙、漏窗,把墙外的景物透漏进来。漏景不仅从漏窗、花墙取景,还可通过漏屏风、漏隔扇、树枝、疏林、飘拂的柳丝中取景。拙政园中漏景手法的运用,使游客无处不能欣赏到美景,处处有发现,时时有惊喜,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上图) (二)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据史书记载,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比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建筑要少得

多。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简朴素雅,呈现出迷人的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主景与配景,运用了动势向心的突出主景的方法,围绕中心岛屿进行布景。(如上图) (三)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

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四)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

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本文从造景手法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如主景与配景、借景、对景、抑景、隔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藏景、点景、移景等。以中部景观为例进行赏析:

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指出: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景到随机”, “虽有人作,宛自天开”。造园是一门艺术,不仅涉及到建筑、土木工程、花木种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文学修养和绘画艺术等内在素质。立意是构筑园林的第一主旨,在相地合宜的情况下,把建筑、花木、池沼、冈埠等进行艺术地构筑配置,这样才能做到步移景换,人在画中。中部景观如一幅青绿山水图轴,图中透出优逸清淡的秀美情调。图中建筑、花木、池沼、冈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构图艺术性极强。

(一) 远香堂、水池、荷风四面亭、池中土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是图中最突出的一组景色,其他几组皆环绕此景,又独立成段。这充分体现了主景与配景互相辉映及对景的造景手法。

“远香堂”为中部主要建筑,面阔三间,四面绕以回廊,在步柱之间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不

做墙壁,是为四面厅,华丽庄重。水池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