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9:20: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做一个自如的我:指不要给自己提出力所不能及的过高要求,使自己总是陷入自责、自怨、自恨的境地,而是给自己设计只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从而能够在坦然面对自己的客观存在中,不失积极地生活 。

做一个独特的我:不要一味地追求时尚,在刻意模仿中失去自我,而是在接受自我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得以自在地生活。所谓“做一个最好的我”,指立足于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最大努力,达到最佳水平,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满意地生活 。 做一个最好的我: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把自我实现的蓝图与祖国的富强、人类的文明结合起来,努力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真正充实地生活 。

(3)围绕自我塑造目标,挖掘自身潜能,有效约束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章 人际沟通与交往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中:在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在学校,有同学、老师,在工作中,有同事、领导等。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同样是大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适应校园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处理各种人际交往(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与领导交往,与异性交往,与亲人交往等),是每一个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 一、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 1.人际交往的含义及特点

交往的含义: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肢体语言、军事手势等)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它是人类的特定社会现象。

人际交往的含义:是指我们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些人互动的信息交流。 b 人际交往的特点

(1)社会性:所谓社会性,指人际交往本质上是社会的,是人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属性。

(2)主观性:是指人际交往是以交往主体的心理需要为前提,以交往主体是否获得满足的主观感受为尺度的。

(3)复杂性:表现为人际角色的复杂性。所谓人际角色,是指在个性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关系主体分属不同的人际角色,不同的人际角色有不同的人际关系(大家处于同学、师生、父子等关系主体中,同时扮演同窗、学生、儿子等角色)。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关系主体,会表现出不同的人际角色,从面形成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C 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交往的特点

(1)感觉的缺失性:由于对对方缺乏完全的感知,造成感觉经验的严重缺失。 (2)地位的平等性:由于可以隐匿身份,使现实中的职务、标签不再发生作用。

(3)时空的超越性:交往双方在时空上具有更大的自由性。表现在时间上交往的即时性加快了信息的交流速度,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对信息作出不即时的反应。

(4)人际交往的广泛性:通过网络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往。 2.人际交往的意义

(1)生存与安全的需要(2)促进个人成长(3)促进心理健康 (1)生存与安全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

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帮助、爱护、同情,需要一种稳定的安全感,它表现为人们追求稳定、安全的环境,希望得到保护,希望能够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种需要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没有亲人、朋友,他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恐惧,如果他有亲人、朋友,他会感到充实、快乐、安全。 (2)促进个人成长

a 获得自信与自尊,激发发展的动机b 获得社会经验,促进社会化发展c获得他人的帮助,提高发展的效率 (3)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的关系良好,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别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马斯洛发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对别人具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与更崇高的爱。还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优秀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人际交往状况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佐证。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受到与别人交往状况的影响。

3.人际交往的主要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2)公平理论(3)自我表露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①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②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③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的可能程度。 (2)公平理论

一些研究者批评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的一个要素——公正的概念,或者说是公平。公平理论的支持者强调,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与人际关系中的同伴相比,两者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基本是相同的。这些研究者把一段公平的关系描绘为最快乐相最稳定的关系。相比较而言,不公平的关系导致一方感到过度受益(得到许多收益,耗费极小的成本),或者过度受损(得到极少收益,付出众多成本,在这段关系中耗费诸多的时间相精力)。 根据公平理论,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的关系双方对这种状态都应该感到不安,且双方都会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 (3)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上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将有关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面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特征及新趋势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

a 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长与心理健康,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b 同学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创造一种如同亲属一般和谐稳固的同学关系。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最普遍,也最微妙、最复杂(长时间在一起,比较容易交往;心理距离小,期望值较高,一旦没有得到满足,有人产生消极情绪)。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a、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b 、单纯性C、平等性 a 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

对大家而言,同学们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也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致使不少学生不时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并因此而体现出渴求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双重性。所以,大家在交往时,要多看对方优点,接纳对方缺点。因为世上没有完人。 b 单纯性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交往动机比较单纯。大部分大学生的交往功利色彩较少,感情色彩浓厚。他们之间的交往显得真诚、自然,只要合得来、对我好就行。所以,同学间友情也就显得非常珍贵。也正因为如此,造作、虚伪和世故的交往每每为大学生所唾弃。大学生与人交往的单纯性使得交往带有极大的理想性(心目中他应该是这样的,但现实中却不是这样的,所以很容易遭受挫折),因此又常常遭遇挫折。 c 平等性

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使得大学生对独立和自尊的要求越来越多,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平等性要求较高。他们期待交往双方真诚、坦率、心理相容、被此尊重,而不是一方委曲求全,一方居高临下。即使是师生之间,学生们也期待对师长的敬重能得到师长平等的回报。平等性交往的需求使得那些谦和、真诚、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热情乐观的人容易成为学生们乐意交往的对象。大学生们更多的时候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那是他们想回避居高临下的训诫,而渴望平等交往。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趋势

a 、交往的手段、方式日益新颖b 、交往的范围日益宽泛c 、交往的内容日益丰富d、独立自主的交往意识日益增强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主要障碍及调试 (1)人际交往认知障碍及调适

a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b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c 对纪律与自由的认知偏差 a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具体表现:

在人际接触中,如果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即出现认知偏差,就会影响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主要有两种: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孤芳自赏者过于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已者不屑一顾,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漠然置之,不屑与人交流,那么人们只会避而远之。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贱,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总觉得自己矮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怪,这类人往往行为畏畏缩编,言辞唯唯诺诺。他们想以

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往往不愿与其交往。 b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具体表现:

对他人的认知产生偏差同样影响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做过一次小偷,就认为其是小偷,处处提防);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第一种以貌取人为例。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样样看不顾眼,于是排斥、疏远、嫌弃对方。这种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c对纪律与自由的认知偏差 具体表现:

有部分大学生自以为自己已经成人了,应该获得绝对的自由,这样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例如学校强调上课不能缺席、不能迟到早退,而他们认为这样的纪律会把他们束缚在课堂上无法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于是出现无视纪律、瞧不起那些维持纪律的同学的情绪,甚至经常与他们发生冲突,认为他们约束了自己的自由。这些大学生大至学校纪律,小到寝室习惯,都不放在眼里,从而使很多同学、老师都不愿意与之交往。这种学生一方面盲目追求自由,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面又埋怨纪律的约束,埋怨得不到别人的理解。

(2)人际交往的情感障碍及调适 a、愤怒b、恐惧 a 愤怒

我们表达恼怒需要坚持的几条原则:

(1)言论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低毁他人人格。(2)不翻旧账,只对眼前。(3)不涉及他人家庭、种族、社会地位、外貌等。(4)不要限制对方发火,这可消除紧张和猜疑。(5)发火要有确凿的证据,让人知道你生气的原因(6)给对方留后路,不要把话说得太绝,要为和 好留有余地。(7)敢为自己过激的言行道歉 对待愤怒的有效的方法: ★化解法

化解法是通过对人生和自我的反省与觉悟,使怒气自行消失,从而逐渐减少发怒的方法。化解法是东方人生观的精华之一,它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把挫折、不如意、不公正看做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然要无数次经历和体验的东西,因此不必大惊小怪,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发怒常常是因为我们认为某些事应该如何,而结果却事与愿违。人际交往中,人们习惯事先设定好一个框架,如果对方符合这个框架,便一切都好;如果对方不符合这个框架,心里就不舒服。 认为现实应该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发展的思维习惯,是引起发怒的重要根源。 ★合理宣泄法

合理宣泄法是指通过适当的社会环境许可的途径释放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与稳定的方法。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处于紧张、压抑状态时,应该允许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泄,以有利于机体的平衡与稳定。可见,伴随情绪而产生的身体能量可以通过情绪的适当发泄而获得出路。

合理宜泄的途径多种多样,大学生如果心中有不平之事,可以向老师、辅导员诉说,也可以向亲朋好友诉说,同时也可以通过记日记来诉说。在感到苦闷抑郁、愤慨时,

不妨到操场上打一场球或到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一阵、大哭一场等。 b恐惧

在大学生中影响人际交往的恐惧主要有两种: a丧失恐惧 b社交恐惧。

人际交往中的丧失恐惧主要表现为对已建立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过分担心其遭受破坏而产生的难以克制的情绪。它会给人际交往罩上一层沉重的阴影,使交往难以展开或正常进行(恋人中比较容易产生丧失性恐惧)。

在人际交往中,另一种常见的恐惧是社交恐惧。其表现是在人多的场合或有异性在场或是面对生人的情况下,显得紧张、焦虑、出汗、脸红、不敢拾头看人、说不出话或说话僵硬,吞吞吐吐。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

克服社交恐惧的有效方法有:a系统脱敏疗法b满灌疗法c改变世界观和交往行为 a系统脱敏疗法

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步适应某个引起不良反应刺激的治疗方法。比如,如果你害怕上高楼,就设法逐级提高站立的高度,然后放松全身的肌肉,到你感到不再紧张、焦虑时,巩固几次,再登上一个高度,循序渐进,直至达到正常人的标准。运用这一方法治疗社交恐惧的步骤是:首先在头脑中逼真地再现那些引起自己有轻微恐惧的社交场合,然后做肌肉放松训练,直至自己不再紧张,巩固几次,如此由轻到重地进行,每当恐惧来临,就做肌肉放松训练;然后再想,再放松,如此循环,直到恐惧消失。 b满灌疗法

它又称“冲击疗法”,是直接接触引起恐惧的情景,直至紧张感觉消失的行为治疗方法。运用满灌疗法治疗社交恐惧就是通过自己到最容易引起恐惧的社交场合去进行社交,直到取得成功的经验为止。当然,在施行满灌疗法之前,应先明确其中的意义、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并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尤其要求自己暴露在恐惧情景之中时,不能有丝毫的回避意向和行动,且最好取得公众的支持配合。当然,这种方法是不适合体质虚弱、有心脏病、高血压,承受力低的人使用的。 c改变世界观和交往行为

通过改变世界观和交往行为来克服恐惧,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首先,应从强化自信心入手。人生的机遇很多,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和追求,一定会有收获的一天。其次,应该认识到,许多事情是不可以勉强的,人心更是不可强求的。第三,应扩大交往面。大学期间,正是身心全面发展的时候,过分地局限于狭小的交际圈或恋爱圈对发展人际交往是不利的(广泛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人脉资源)。 (3)人际交往的人格障碍及调适 a.自私和自利

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私自利心理表现为交往的目的不是为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或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而是为了获得个人私欲的满足,或对功利的追求。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在交往时过分地强调自我中心,不为他人的利益和处境着想,或利用他人,甚至踩在别人的肩膀上,以图达到个人目的。而事成后,又“过河拆桥”甚至“毁桥”。个别大学生为在评奖评优中获胜(奖学金评定,德育比例太高,学生不满的比较多;评了奖学金后请同学吃饭、唱歌;给女朋友买手机、衣服;给自己买电脑等,奖、助学金没有真正用于学习。一些班级学生,贫困生得了奖学金,要拿出来分或拿出部分做班费,贫困生不愿意了,告状的比较多),想尽办法在同学中拉关系,套近乎,而一旦成功,便把与同学原有的交情抛之脑后。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势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利人利己,利己不损人,损人不利己) b.猜疑和防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