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犀牛角 - 图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8:36: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非洲犀牛角的“鱼子纹”、“粟眼”特征一体适用在所有犀牛角的判别上,且把非洲犀角顺切面特征“甘蔗丝纹”、“甘蔗渣纹”也加进来……一般,非洲白犀牛角和黑犀牛角的“鱼子纹”、“粟眼”肉眼可见。亚洲犀牛角横切面肉眼难见“鱼子纹”、“粟眼”。遗憾的还有,《本草纲目》将部份亚洲毛犀牛列在“氂牛”条下,“毛犀即牛也”,以致现代仍有人拿氂牛角来跟亚洲犀牛角混为一谈,要知道古时的“氂牛”非今日之“氂牛”,今日的“氂牛”古称“牦牛”。唐代刘恂曰“又有墮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此处看出重七、八斤的非洲犀牛角早在唐代就已有交易买卖。刘恂又说:“额上有心,其花多作撒豆斑,色深者,堪作带胯,斑散色浅者,即治为盘碟器皿之类”。此处说的正是非洲黑、白犀牛角的特征,制作腰带、胯具的犀角原材料必须要够宽够厚,也只有用非洲犀角了。这些都说明早在唐代以前,非洲的犀牛角就已经由波斯商人通过各种途径贩卖至广州了。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的“黑犀无花纯黑者,但可车象棋等物,不甚直钱”,说的也是非洲犀角在明朝已是犯滥至极了。从曹昭文中不难看出,在明代,腰带胯具用非洲犀牛角作底、亚洲“好犀作面,夹成一片者”,“用药染成黑者,则无云头雨脚”,用非洲犀牛角冒充亚洲犀牛角,并染色作伪、以次充好的情况已经是司空寻常了!

其实,除了从外表看纹理,还有观察横切面“粟纹”、“粟眼”区分真假犀牛角及亚、非犀牛角外,古人在唐代就已根据犀角横切面的花纹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正透”、“倒透”、“重透”、“斑花”的“通花”判别法,堪为辨认犀角生死攸关之经典!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点少,多有奇文。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俱有栗文,堪为腰带。千百犀中或遇有通者,花点大小奇异,固无常定。有遍花路通,有顶花,大而根。花小者,谓之倒插通。此二种亦五色无常矣。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希世之宝也。又有墮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额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深者,堪为胯具,斑散而浅,即治为盘碟器皿之类”。其中提到“遇有通者”、“遍花路通”、“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指的都是亚洲犀角的丰富花色。而“花多是撒豆斑”及“斑散而浅”则指的是非洲黑、白犀角的单调花色。明代鉴赏家曹昭,对“通花”判别法进一步总结归纳:“器物要滋润,粟纹绽花儿好。其色黑如漆,黄如栗,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有重透者【黒中有黄花,黄中有黒花】,有正透者【黑中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有倒透者【黄花有黑】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又次之。有黑犀无花纯黒者,但可车象棋等物,

不甚直钱”。《格古要论》指出,亚洲犀牛角黑中有黄花者为“正透”,黄中有黑花者为“倒透”,黑中有黄、黄中有黑者为“重透”,花如椒豆斑次之,非洲犀角无花纯黑最不值钱。古人说的“透”是指微透光、微透明,而所谓的“黄花”指的是金黄色的通花,是亚洲犀牛角独有的特征。亚洲犀牛角最重要的特征正是横切面中的金黄色“通花”!通花须经抛光才完全显现,强光下通花呈金色的才是古人强调“未经水火”

(即未蒸煮过)的生犀角制品。所以自

古以来大多数亚洲犀角的买卖都是上下分段经抛光后才进行的,上半部分用来入

药,下半部分用来雕刻。犀角杯的种属判断也依据上述的经验法则。

黑中有黄花者称“正透”,也有用“云头雨脚”来形容,意思是乌云当中有雨丝往下散落。“雨脚分明”的最好,指雨丝纹路要清晰,黑、白要分明,这一般指印度犀公犀角。具同样花色特征的还有爪哇雄犀和苏门雄犀的后角。不见“云头雨脚”仅中心通花一束的是印度犀雌犀角。印度犀角由波斯商人经丝绸之路贩卖到中国的历史至少从商代已开始,商代时被叫做“骇鸡犀”,《汉书》曰:“所谓骇鸡犀者,置米饲鸡,皆惊骇不敢啄; 置屋上,乌鸟不敢集”,可以证明。“黄中有黑花者为倒透”,外围是透明度很高、胶性很大的桔红色,里面是黄色层,角心有黑色通花一束的,古称“倒透”。“倒透”一般指苏门答腊犀母犀牛的后角。

黑中带黄、黄中带黑花者为“重透”。外围有透明度高的桔红色胶性,其间为黑色层,再有金黄色层,中心又有黑色通花如“云头雨脚”状谓之“重透”。爪哇雄犀角以及苏门答腊犀雄犀角古时也被并称为“重透”,爪哇角粗短,苏门角较细长。这样的犀角在唐代“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希世之宝也”!明代鉴赏家曹昭提到“粟纹绽花儿好”,显然,犀牛角横切面图案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的必然跟只有“鱼子纹”、“粟眼”的非洲“撒豆斑”或“纯黑无纹”的犀牛角是不一样的!也必然是亚洲犀牛角里的精品!苏门答腊犀的前角香气浓郁,远胜其它三支亚洲犀角,其角外观遍布黄、棕、青三色,但仍可明显区分出三个亚种: 东苏门答腊犀牛,北苏门答腊犀牛,南苏门答腊犀牛。外皮黄色多于青、棕色为一种,棕色多于黄、青色为一种,青色多于棕、黄色为一种。

此角横断面的花色呈黄黑(深青色)相间,古时统称为“斑花”。横断面外围是黄色,其间散布着深青色斑点,明显黄多于青的是苏门雌犀角,角整体上也显得较细小。外围深青,深青斑点多于黄色的是雄犀角,角也较粗长。苏门犀的鼻角形状窘束瘦长,长度通常在35至45厘米之间,最长达60厘米,这支角会散发出浓重的沉香木香味,这支角最显著特征是竹丝纹理细腻,胶性特别大,外形瘦长,所以也让它成为历来最受误解的亚洲犀牛角,被李时珍误认为是“大蛇角”……因此,在掌握识别“通花”的技巧后,大家再辨别犀牛角就更游刃有余了。

另外,判别真假犀牛角还可看犀角的内腔壁。其它牛科动物角内腔的外壁肉很薄,犀角的内腔外壁肉很厚,所以才能雕制成有复杂图案的犀角杯。亚洲犀牛角的内腔一般平整光滑,可清楚看到附在内腔壁上的纵向微管状蛋白纤维。

综上所述,判别亚、非犀牛角及仿品的方法归纳如下:

一、非洲犀角外形粗糙硕大,外表皮从顶部至底盘覆盖类似“甘蔗丝”纹的明显纵向蛋白纤维管,平行而清晰。亚洲犀角外形娇小而精致,外表皮从顶部至底盘有“竹丝”状竖纹,细腻不明显但互不交叉,由于色层丰富,强光下仍可透视犀牛角内部局部纵向平行的蛋白纤维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