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8 20:13: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5]虽然天长地久,人生代代更替,但落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光却是那样短暂。时空的无穷,更对照出人生之短暂,于是悲从中来,生命之忧酿成了曹操诗歌的苍凉与悲壮。
一代帝王曹丕也有着与其父同样的忧,他忧“人生如寄,岁月如驰”,[6]忧“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7]他的感伤人事实际上是生命感慨的外在体现,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他的生命意识,源于他这种对人生的感叹。
曹植一生命途多舛,处境窘困,对人生悲哀的体会自然不下于其父兄,他嗟“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8]是对悲剧人生的感慨。
有悲则有情,无悲则无思,生存的悲剧感,酿造出深沉的悲哀之情,酿造出心灵深处的悲凉。曹氏父子对人生短促无常的强烈感受正是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对生命的忧患也远远超越了个人的生命意识,是着眼于整个生灵的。所以他们这种忧伤又折射出强烈的责任感,体现出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思考。
以上我们分析了“三曹”诗歌的诗风特点及诗歌中相同的感伤情节,但“三曹”诗歌也存在着细微差异,由于“三曹”的风格不同,因此在各自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内涵亦是不同。下面是对“三曹”游仙诗歌思想内容的阐述。
三、“三曹”游仙诗歌思想内容比较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高潮,而“三曹”是其领袖式的人物。游仙诗是“三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游仙诗有深远影响,形成中国诗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 5 页
曹操现存诗21首,其中游仙诗有《气出唱》、《陌上桑》、《精列》、《善哉行》、《秋胡行》二首,占其全诗28.6%[9],是曹操诗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题材。纵观曹操游仙诗,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一是娱乐“调笑”,曹操对神仙方术之说,“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10]曹操《气出唱》其二中“今日相乐成为乐”、“乐共饥食到黄昏”,《气出唱》其三中“东西厢,客满堂。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有明显的娱乐调笑之意。
二是“求贤”揽才,《秋胡行》其一:“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谓“此诗作于二十年三月,盖有求贤之意。”[11]
三是忧世不治,即曹操《秋胡行》其二所谓“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曹操在《善哉行》中也明确表示“痛哉世人,见欺神仙。”陈祚明《采菽堂诗集》卷五评曹操《秋胡行》“首章自升仙而归于时业,次章自时业而悼于人世。”
四是忧寿不永,即曹操《秋胡行》其二所谓“思得神药,万岁为期。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气出唱》所谓“万岁长,宜子孙”。曹操游仙诗几乎每一首都叹老嗟岁,期求长生。曹操不信神仙方术,但并非坚定的无神论者,并且越到晚年,这种羡仙慕道,期求长生的思想越是明显。早年对方术“聚而禁之”,“不信之矣”的曹操,到晚年则有点动摇,对方士长生之术,道教延年之方,有点心向往之。
曹丕现存诗44首,游仙诗只有两首,占其全诗的5%[12]其中《折杨柳行》写神游两山,《丹霞蔽日行》叹人生无常。曹丕的游仙诗既无曹操
第 6 页
的娱乐“调笑”,又无曹操的“不戚年往,世忧不治”,有的只是对神仙方术的怀疑和否定。“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折杨柳行》)“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丹霞蔽日行》)对比曹操、曹丕游仙诗,曹操更感性、更热情,曹丕则更理性、更冷静;曹操“悼于人世,归于时业”,充满慷慨悲壮的生命激情,曹丕则“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折杨柳行》),尽为理性十足的生命之思;曹操将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社会责任相联系,有着更多地政治的、社会的矛盾冲突,曹丕则将自然生命与生死观、自然观相联系,有着更多生死观、自然观的批评探求;曹操游仙诗有着强烈的诗性精神,曹丕游仙诗则多了些理性精神,少了些诗性精神。
曹植现存诗90余首,其中游仙诗14首,占其全诗15%[13]内容上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为忧生患害。曹植游仙诗皆作于黄初、太和年间,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