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4:41: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由图或者计算可得:
空载时 ??0.8制动效率约为0.7
因此其最大动减速度abmax?0.8g?0.7?0.56g 代入公式:
2???ua?21?0???ua0? s???23.6?2?25.92abmax1?0.02?302?=6.57m ?0.02???30?3.6?2?25.92?0.56g
由图或者计算可得:
满载时 制动效率为0.87
因此其最大动减速度a'bmax?0.8g?0.87?0.696g 制动距离
2???ua?21?0???ua0? s? ??23.6?2?25.92abmax1?0.02?302 ?=5.34m ?0.02???30?3.6?2?25.92?0.696g3) A.若制动系前部管路损坏
Gdu?Gz gdtG Fz2?(a?zhg)
L Fxb2? ?后轴利用附着系数 ?r?Lz
a?zhg16
?后轴制动效率Er?z?r?a/L
1??rhg/L代入数据得:空载时:Er=0.45
满载时:Er=0.60
a)空载时 其最大动减速度abmax?0.8g?0.45?0.36g 代入公式:
2???ua?21?0???ua0? s???23.6?2?25.92abmax1?0.02?302?=10.09m ?0.02???30?3.6?2?25.92?0.36g
b)满载时 其最大动减速度abmax?0.8g?0.6?0.48g 代入公式:
2???ua?21?0???ua0? s???23.6?2?25.92abmax1?0.02?302?=7.63m ?0.02???30?3.6?2?25.92?0.48g
B.若制动系后部管路损坏
Gdu?Gz gdtG Fz1?(b?zhg)
L Fxb1?Lz
b?zhgzb/L? ?前轴制动效率Ef? ?f1??fhg/L?前轴利用附着系数 ?f?代入数据 空载时:Ef=0.57 满载时:Ef=0.33
a)空载时 其最大动减速度abmax?0.8g?0.57?0.456g 代入公式:
2???ua?21?0???ua0? s???23.6?2?25.92abmax1?0.02?302?=8.02m ?0.02???30?3.6?2?25.92?0.456g
b)满载时 其最大动减速度abmax?0.8g?0.33?0.264g 代入公式:
17
2???ua?21?0???ua0? s???23.6?2?25.92abmax1?0.02?302?=13.67m ?0.02???30?3.6?2?25.92?0.264g
4.4在汽车法规中,对双轴汽车前、后轴制功力的分配有何规定。说明作出这种规定的理由?
答:为了保证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和有足够的制动效率,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ECE R13制动对双轴汽车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的行业标准ZBT240007—89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下面以轿车和最大总质量大于3.5t的货车为例予以说明。法规规定:
对于??0.2~0.8之间的各种车辆,要求制动强度 z?0.1?0.85(??0.2)
车辆在各种装载状态时,前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应在后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之上。对于最大总质量大于3.5t的货车,在制动强度z?0.15~0.3之间,每根轴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位于??z?0.08两条平行于理想附着系数直线的平行线之间;而制动强度z?0.3时,后轴的利用附着系数满足关系式z?0.3?0.74(??0.38),则认为也满足了法规的要求。但是对于轿车而言,制动强度在0.3~0.4之间,后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不超过直线??z?0.05的条件下,允许后轴利用系数曲线在前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的上方。
4.5一轿车结构参数问题1.8中给出的数据一样。轿车装有单回路制动系,其制功器制动力分配系数??0.65。试求:
1)同步附着系数。
2)在??0.7路面上的制动效率。 *
3)汽车此时能达到的最大制动减速度(指无任何车轮抱死时)f。 4)若将设车改为双回路制动系统(只改变制动的传动系, 见习题图3),而制动器总制动力与总泵输出管路压力之比称为 制功系增益,并令原车单管路系统的增益为G'。确定习题图3 中各种双回路制动系统以及在一个回路失效时的制动系增益。
18
5)计算:在??0.7的路面L。上述各种双回路系统在一个回路失效时的制功效率及其能达到的最大制功减速度。
6)比较各种双回路系统的优缺点。
答案:1)同步附着系数?0?L??b2.7?0.65?1.25??0.8 hg0.63 2)因??0.7??0 所以前轮先抱死 Ef?
=
z?f?b/L ?f?0.7
???fhg/L1.25/2.7=0.951
0.65?0.7?0.63/2.7 3)最大制动减速度:
2abma=xEf?0.7?g?6.53m/s
Fu 4)G?T'
??0.65
a) 1失效
Fu2(1??)Fu??2(1??)G'?0.7G'
1T2T2Fu1?Fu??2?G'?1.3G' 2失效
1T1T21Fub)1失效 2?G'
1T21Fu 2失效 2?G'
1T21Fuc) 1失效 2?G'
1T2
19
1Fu2 2失效 ?G' 1T2Gdu?Gz 5)a)1失效Fxb2?gdtG Fz2?(a?zhg)
LLz
a?zhg1.45/2.7za/L ?后轴制动效率Er???0.46 ??r1??rhg/L1?0.7?0.63/2.7 ?后轴利用附着系数 ?r?最大动减速度abmax2失效Fxb1? Fz1??0.7g?0.46?0.32g
Gdu?Gz gdtG(b?zhg) LLz
b?zhg?前轴利用附着系数 ?f? ?前轴制动效率
Ef?z?f?b/L1.25/2.7??0.55
1??fhg/L1?0.7?0.63/2.7最大动减速度abmax?0.7g?0.55
b)由第2)问 知:前轮先抱死 1失效与2失效情况相同。
?0.39g
Gdu??Gz gdtG Fz1?(b?zhg)
LFxb1???前轴利用附着系数 ?
f??Lzb?zhg
?前轴制动效率
zEf??f?b/L1.25/2.7==0.95
???fhg/L0.65?0.7?0.63/2.7最大动减速度abmax?0.7g?0.95?1?0.33g 2c) 与b)回路的情况相同。 6) 比较优缺点:
a) 其中一个回路失效时,不易发生制动跑偏现象。但当1失效时,容易后
轮先抱死,发生后轴测滑的不稳定的危险工况。
20